綱條既甚秋荼密,枉直何由束矢分
出自宋代蘇頌《元豐己未三院東閣作元豐戊午夏予尹京治陳》:
飛語(yǔ)初騰觸細(xì)文,廷中交構(gòu)更紛紜。
綱條既甚秋荼密,枉直何由束矢分。
御史皆稱素長(zhǎng)者,府徒半識(shí)故將軍。
卻憐比戶吳興守,詬辱通宵不忍聞。
注釋參考
綱條
《書·盤庚上》:“若網(wǎng)在綱,有條而不紊?!焙笠浴熬V條”指法紀(jì)。 唐 柳宗元 《祭李中丞文》:“振其綱條,端我甸服,黠吏屏氣,貪官窒慾?!薄杜f唐書·王翃傳》:“居憲司,雖不能舉振綱條,然以謹(jǐn)重知名?!?宋 蘇舜欽 《投匭疏》:“臣敢謂陛下之詔,體則正矣,而綱條未至?!?/p>
秋荼
(1).荼至秋而繁茂,因以喻繁多。 漢 桓寬 《鹽鐵論·刑德》:“昔 秦 法繁於秋荼,而網(wǎng)密於凝脂?!?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(xùn)·勉學(xué)》:“握素披黃,吟道詠德,苦辛無(wú)益者如日蝕,逸樂名利者如秋荼?!?唐 溫庭筠 《病中書懷呈友人》詩(shī):“威容尊大樹,刑法避秋荼?!?/p>
(2).指繁多的刑罰。《舊唐書·儒學(xué)傳上·敬播》:“必期反茲春令,踵彼秋荼,創(chuàng)次骨於道德之辰,建深文於措刑之日,臣將以為不可?!?/p>
枉直
曲與直。比喻是非、好壞?!逗鬂h書·西域傳·大秦》:“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,人有言事者,即以書投囊中,王至宮發(fā)省,理其枉直?!?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酒誡》:“ 于公 聰達(dá),明於聽斷,小大以情,不失枉直。” 宋 蘇轍 《四論熙河邊事札子》:“今若不問枉直所在,興忿恚之師,為必取之計(jì),則 關(guān) 陜 兵禍,漸不可知?!?章炳麟 《菌說(shuō)》:“若專以是非枉直相角,則天下皆惡直丑正者矣?!?/p>
何由
亦作“ 何繇 ”。1.從何處,從什么途徑?!冻o·天問》:“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” 漢 王褒 《四子講德論》:“僕雖嚚頑,愿從足下。雖然,何由而自達(dá)哉!” 唐 王昌齡 《送韋十二兵曹》詩(shī):“出處兩不合,忠貞何由伸?” 宋 蔡絛 《鐵圍山叢談》卷六:“ 晉 張華 有鸚鵡,每出還,輒説僮僕好惡。一日,寂無(wú)言; 華 問其故,曰:‘被禁在甕中,何繇得知?’” 魯迅 《野草·墓碣文》:“痛定之后,徐徐食之。然其心已陳舊,本味又何由知?”
(2).怎能。 南朝 宋 謝靈運(yùn) 《石門新營(yíng)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》詩(shī):“美人游不還,佳期何由敦?”《宋書·沉慶之傳》:“治國(guó)譬如治家,耕當(dāng)問奴,織當(dāng)訪婢。陛下今欲伐國(guó),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,事何由成?” 明 劉基 《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》詩(shī)之三:“路遠(yuǎn)無(wú)羽翼,何由得飛還?”《醒世恒言·李玉英獄中訟冤》:“稍加責(zé)罰,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(bào),説你怎地凌虐。妹夫必然著意防范,何繇除得?”
(3).因何。 清 姚衡 《寒秀草堂筆記》卷三:“有云 太倉(cāng) 王宮詹 ,藏 宋 搨《十三行》,一字無(wú)損。然與《玉版》對(duì)觀,無(wú)少差,信為《玉版》未損時(shí)之拓也。何由落水,以致剝漶?或造物忌之邪?”
束矢
一束箭。數(shù)量說(shuō)法不一?!对?shī)·魯頌·泮水》:“角弓其觩,束矢其搜?!?朱熹 集傳:“五十矢為束,或曰百矢也。”《周禮·秋官·大司寇》:“以兩造禁民訟,入束矢於朝,然后聽之。” 鄭玄 注:“古者一弓百矢,束矢,其百個(gè)與?”《國(guó)語(yǔ)·齊語(yǔ)》:“索訟者三禁,而不可上下,坐成以束矢。” 韋昭 注:“十二矢為束?!?清 錢謙益 《陸孟鳧墓志銘》:“贖鍰自束矢已上,署字輒泚筆不下。”參見“ 束矢鈞金 ”。
蘇頌名句,元豐己未三院東閣作元豐戊午夏予尹京治陳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