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薛嵎《感興》:
簞瓢吾道在,此樂語人難。
遺卻形骸累,始知天地寬。
遠山不辨樹,高屋易生寒。
數(shù)夜雪風(fēng)忽,編蘆壁未完。
注釋參考
遺卻
亦作“ 遺卻 ”。遺失;丟卻。 唐 崔國輔 《長樂少年行》:“遺卻珊瑚鞭,白馬驕不行?!?唐 張鷟 《朝野僉載》卷四:“時將軍 王杲 ,副總管 曹懷舜 等驚退,遺卻麥飯,首尾千里,地上尺餘。”《高子遺書·大學(xué)首章廣義附錄一》:“但自‘天子’以下二條,正發(fā)揚有本末之義,不合遺卻‘知止’一條?!?郭沫若 《黑貓》四:“所可厚非的是再演出的這些古習(xí)僅存其殘骸,遺卻了它的精髓?!?/p>
見“ 遺卻 ”。
形骸
形骸 (xínghái) 形體(多指人的) the human skeleton or body天地
天地 (tiāndì) 天和地。指自然界和社會 heaven and earth;universe;world 天地山川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禪山記》 天地之聞。——清· 黃宗羲《原君》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?!鳌?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 比喻人們活動的范圍 scope of operation;field of activity 指天地之間,自然界 nature;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天地之精也?!秴问洗呵铩ど餍姓摗?天地百法乎?!濉?洪亮吉《治平篇》又 天地調(diào)劑之法也。 天地不能生人。 天地之所以養(yǎng)人也。薛嵎名句,感興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