顏曾思復(fù)有七篇,孰云軻死道不傳
出自宋代方回《送程桂軒子方還羅治先墓》:
周宣中興常武雅,程伯休父為司馬。
其先重黎掌天地,此佐尹氏征伐者。
顏曾思復(fù)有七篇,孰云軻死道不傳。
洛中二程忽突起,乃有明道與伊川。
西蜀名士古想繼,東坡外家亦程氏。
吾州紫陽(yáng)此姓多,宰相訥翁顯近世。
猗哉古渝程子方,年高七十彌健強(qiáng)。
子公禮甫侍入峽,灑掃松楸修墓藏。
孝思祖考安遺體,何惜往來(lái)萬(wàn)余里。
曳裾岷峨山上云,鼓棹滟澦堆前水。
儒流不與常人同,何況此郎娛此翁。
自古搜詩(shī)得句處,往往車中與舟中。
夔州十歌劉賓客,百花潭北子美宅。
二老遺蹤可訪尋,飛龍舞蛟轟霹靂。
五月重午離西湖,九月重九趨成都。
盍簪之別澆菖蒲,若堂之封酹茱萸。
小春早梅仲春柳,蜀地吳天兩俱有。
古渝何必卜故廬,不如再飲西湖酒。
注釋參考
曾思
反復(fù)思考。曾,通“ 增 ”。《楚辭·九章·惜誦》:“矯茲媚以si{1*1}處兮,愿曾思而遠(yuǎn)身?!?漢 張衡 《東京賦》:“蒸蒸之心,感物曾思?!痹?,一本作“ 增 ”。
七篇
七篇文章。特指《孟子》。該書(shū)七篇,故稱。 清 閻若璩 《孟子生卒年月考》:“按 孔子 生卒出處年月,具見(jiàn)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,而 孟子 獨(dú)略。於是説者紛紜。余嘗以七篇為主,參以《史記》等書(shū),然后歷歷可考?!?清 邵懿辰 《儀宋堂后記》:“經(jīng)火於 秦 ,《論語(yǔ)》伏於屋壁,《大學(xué)》、《中庸》汨於《戴記》,而七篇夷於諸子。”
不傳
不移動(dòng)?!抖Y記·內(nèi)則》:“父母舅姑之衣、衾、簟、蓆、枕、幾不傳。” 鄭玄 注:“傳,移也。”
不傳習(xí)?!妒酚洝の宓奂o(jì)論》:“ 孔子 所傳 宰予 問(wèn)《五帝德》及《帝繫姓》,儒者或不傳?!?司馬貞 索隱:“二者皆非正經(jīng),故 漢 時(shí)儒者以為非圣人之言多不傳學(xué)也?!?/p>
方回名句,送程桂軒子方還羅治先墓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