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秋意來到邊城,聲聲號角哀鳴,平安烽火映照著高興亭。擊筑高歌,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,引起了收復關(guān)中的無限興致。
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,把層層的暮云都推開?灞橋邊的如煙翠柳,曲江池畔的美麗樓臺,應(yīng)該在月下佇立,等待著我軍收復失地,勝利歸來。
注釋
秋波媚:詞牌名。雙調(diào)四十八字,前片三平韻,后片兩平韻。
高興亭:亭名,在南鄭(今屬陜西)內(nèi)城西北,正對當時在金占領(lǐng)區(qū)的長安南山。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,當時陸游在南鄭任上。
角聲:行軍打仗用的鼓角之聲。
烽火:古代邊防措施,于高峰處建臺,鎮(zhèn)守士卒于敵炬,白晝舉煙,夜間置火,警視軍民作好防御和迎敵準備。后又有每日處夜放煙一炬,謂之平安火。此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。高臺:本處指高興亭。
筑:古代的一中弦樂器。
酹(lèi)酒:把酒灑在地上的祭祀儀式。
灞橋:在今陜西西安城東。唐人送客至此橋,折柳贈別。為唐代長安名勝。
曲江:池名,在今陜西西安東南。為唐代以來的游覽勝地。
應(yīng):應(yīng)該。人:指宋軍,也包括作者。
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問答
問:《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》的作者是誰?
答: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的作者是陸游
問: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是宋代的作品
問: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是什么體裁?
答:詞
問:秋到邊城角聲哀,烽火照高臺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秋到邊城角聲哀,烽火照高臺 出自 宋代陸游的《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》
問:秋到邊城角聲哀,烽火照高臺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秋到邊城角聲哀,烽火照高臺 的下一句是 悲歌擊筑,憑高酹酒,此興悠哉。
問:出自陸游的名句有哪些?
答:陸游名句大全
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賞析
1172年(孝宗乾道八年),陸游四十八歲。他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,來到南鄭,擔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干辦公事兼檢法官,參加了9個月的從軍生活。南鄭是當時抗金的前線,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,主賓意氣十分相投。高興亭,在南鄭內(nèi)城的西北,正對南山。憑高遠望,寫下這首詞。
一個“望”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達無疑。7月16日夜晚,長安南山頭,詩人登高遠望,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。
詞的上片寫秋天來到邊城,鼓角聲充滿悲哀,首句一個“哀”字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國土淪喪的惋惜和悲哀。下片從上片的“憑高”和“此興悠哉”過渡,全面表達了“高興”的“興”。整首詞由“哀”到“興”,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壯志。
從角聲烽火寫起,烽火指平安火,高臺指高興亭?!短屏洹氛f:“鎮(zhèn)戍每日初夜,放煙一炬,謂之平安火。”陸游《辛丑正月三日雪》詩自注:“予從戎日,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,待平安火至”。又《感舊》自注:“平安火并南山來,至山南城下?!庇帧额l夜夢至南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》:“客枕夢游何處所,梁州西北上危臺。暮云不隔平安火,一點遙從駱谷來?!倍伎梢院瓦@首詞句互證。高歌擊筑,憑高灑酒,引起收復關(guān)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,從而讓讀者體會到上面所寫的角聲之哀歌聲之悲,不是什么憂郁哀愁的低調(diào),而是慷慨悲壯的旋律。“此興”的“興”,兼切亭名。
下片從上片的“憑高”和“此興悠哉”過渡,全面表達了“高興”的“興”。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,賦予人的感情,并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。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,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安南山的面目,把層層云幕都推開了。這里,也點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,在南鄭以東的長安南山頭,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。然后進一步聯(lián)想到灞橋煙柳、曲江池臺那些美麗的長安風景區(qū),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關(guān)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。應(yīng),應(yīng)該。這里用“應(yīng)”字,特別強調(diào)肯定語氣。
人,指宋軍,也包括作者。詞中沒有直接說到收復失地的戰(zhàn)爭,而是以大膽的想象,擬人化的手法,描繪上至“明月”、“暮云”,下至“煙柳”、“池館”,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、勝利歸來的情景,來暗示作者所主張的抗金戰(zhàn)爭的前景。這種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壯志抒發(fā)的基礎(chǔ)上,自然引發(fā)而出,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(diào)。
- 九日衰容不似秋容好,坐上誰憐老孟嘉。牢裹烏紗莫吹卻,免教白發(fā)見黃花。
- 九日登高世路山河險,君門煙霧深。年年上高處,未省不傷心。
- 新安江上次程南仲韻石闌斜護崎嶇逕,村酒頻澆磊魄胸。好是黃山供望眼,白云分出兩三峰。
- 齒脫老齒皆脫落,十中無二三。存者一動搖,咀嚼寧復堪。荼薺均一咽,盡略苦與甘。世味非道腴,正爾不欲耽。
- 憶江南弟白首眼垂血,望爾唯夢中。筋力強起時,魂魄猶在東。眼光寄明星,起來東望空。望空不見人,江海波無窮。衰老無氣力,呼叫不成風。孑然憶憶言,落地何由通。常師共被教,竟作生離翁。生離不可訴,上天何曾聰。未忍對松柏,自鞭殘朽躬。自鞭亦何益,知教非所崇。努力拄杖來,余活與爾同。不然死后恥,遺死亦有終。
- 乙酉除夕青螢燈火不成歡,薄醉微吟強自寬。何意有家還卒歲?久知無地可垂竿。壯心真共殘更盡,淚眼重將舊歷看。同學少年休問訊,野人今已擲儒冠。
- 題郭水堅畫美人二首雪嚲釵梁倚鬢鴉,玉溫冰潔謝鉛華。欲知占斷人間韻,便是春風最后花。
- 發(fā)孔鎮(zhèn)晨炊漆橋道中紀行十首雨入秋田恰及時,禾頭相枕臥相依。路南路北皆秋水,凈洗行人屨上泥。
- 送張安撫蓬萊太守厭期會,歸結(jié)琳宮香火緣。路旁送者誰最切,之子佩衿青可憐。子兮請自曩時說,芹館就荒三十年。邇來窮悴更堪說,舍下鞠草廚無煙。市門小兒有虛籍,校官弟子無鳴弦。向來一辱聲掃地,倒九江水誰為湔。守家故是補天手,斷鰲四足承高圓。小卻盛之鑒湖上,施設(shè)次第看后先。下車百廢未及舉,冕服釋菜供圣賢。愿從博士聽講說,斂容就席毋敢專。邦人始識蠹簡重,士子稍作青灰然。迂生欲舉折洗事,眾膽傍碎公加鞭。合八縣士一戰(zhàn)霸,百川之水皆東冶。鵠袍如山聲不震,秦望卻立回清妍。紫衣金帶朱兩轓,牙旗越纛來翩翩。魯侯色笑有深愛,南公歡息無前傅。翠裯已覺夏室清,棐幾更與秋窗便。日輸月給輩相望,餼牽竭矣公愈堅。坐令學者飽虀飯,不待先生求酒錢。風聲汎汎鄒魯上,意向往往嬴劍前。子兮如此衿佩何,半渡欲濟收吾船。季鷹家人故難料,歸興忽動秋風邊。若人固自泰山雨,詎肯作我稽山泉。轅高轍駛不可駐,哦以七字成長篇。庶幾太史聞我語,邂逅可作泮水編。
- 送章正字秩滿東歸朝衣登別席,春色滿秦關(guān)。蕓閣吏誰替,海門身又還。尋僧流水僻,見月遠林閑。雖是忘機者,難齊去住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