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陳與義《印老索印庵詩》:
人言融公懶,床上揖賓客。
我來兩忘揖,團(tuán)團(tuán)一庵白。
戲談鄧州禪,分食天寧麥。
竹風(fēng)亦喜我,蕭瑟至日夕。
出家丈夫事,軒裳本兒劇。
愿香驚余煙,世故感陳跡。
固應(yīng)師未鈍,使我不安席。
時(shí)求一滴水,為洗三生石。
注釋參考
滴水
(1).滴注漏壺之水。 唐 李賀 《李夫人》詩:“玉蟾滴水雞人唱,露華蘭葉參差光。”參見“ 滴漏 ”。
(2).謂房檐?!度辶滞馐贰返谒木呕兀骸?高翰林 拱手立在廳前滴水下,叫管家請轎?!?/p>
(3). 傣族 風(fēng)俗。用器皿盛水往下滴,表示祝福。《中國民間故事選·畫神多蘭嘎》:“他也來到鑼鼓喧天的緬寺,但他不在那里祈禱,也不在那里滴水,他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盯住進(jìn)出緬寺里的人的面孔?!?巖迭 等《召樹屯》七:“沿路都是百姓,跪在地上為他們‘滴水’?!?/p>
(4).中式瓦名。一端有下垂的邊,蓋房時(shí)置于檐口。 明 宋應(yīng)星 《天工開物·陶埏》:“﹝造瓦﹞與造磚同法,其垂于簷端者有滴水,下于脊沿者有云瓦……皆人工逐一做成,載于窰內(nèi),受水火而成器則一也?!?/p>
三生石
傳說 唐 李源 與僧 圓觀 友善,同游 三峽 ,見婦人引汲, 觀 曰:“其中孕婦姓 王 者,是某託身之所。”更約十二年后中秋月夜,相會于 杭州 天竺寺 外。是夕 觀 果歿,而孕婦產(chǎn)。及期, 源 赴約,聞牧童歌《竹枝詞》:“三生石上舊精魂,賞月吟風(fēng)不要論。慚愧情人遠(yuǎn)相訪,此身雖異性長存。” 源 因知牧童即 圓觀 之后身。見 唐 袁郊 《甘澤謠·圓觀》。后人附會謂 杭州 天竺寺 后山的三生石,即 李源 和 圓觀 相會之處。詩文中常用為前因宿緣的典實(shí)。 唐 齊己 《荊渚感懷寄僧達(dá)禪弟》詩之三:“自拋 南岳 三生石,長傍西山數(shù)片云。” 元 蕭列 《八聲甘州》詞:“三生石,情緣千里,風(fēng)月柴門?!?清 紀(jì)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槐西雜志三》:“或以此一念,三生石上,再種后緣,亦未可知耳!” 程善之 《胡淑娟女士挽歌》:“支機(jī)夜冷三生石,天孫闇倚銀河泣。”參見“ 三生 ”。
陳與義名句,印老索印庵詩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