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濤良史筆,蕪絕大庾嶺
出自唐代杜甫《八哀詩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》:
相國生南紀,金璞無留礦。
仙鶴下人間,獨立霜毛整。
矯然江海思,復(fù)與云路永。
寂寞想土階,未遑等箕潁。
上君白玉堂,倚君金華省。
碣石歲崢嶸,天地日蛙黽。
退食吟大庭,何心記榛梗。
骨驚畏曩哲,鬒變負人境。
雖蒙換蟬冠,右地恧多幸。
敢忘二疏歸,痛迫蘇耽井。
紫綬映暮年,荊州謝所領(lǐng)。
庾公興不淺,黃霸鎮(zhèn)每靜。
賓客引調(diào)同,諷詠在務(wù)屏。
詩罷地有馀,篇終語清省。
一陽發(fā)陰管,淑氣含公鼎。
乃知君子心,用才文章境。
散帙起翠螭,倚薄巫廬并。
綺麗玄暉擁,箋誄任昉騁。
自我一家則,未缺只字警。
千秋滄海南,名系朱鳥影。
歸老守故林,戀闕悄延頸。
波濤良史筆,蕪絕大庾嶺。
向時禮數(shù)隔,制作難上請。
再讀徐孺碑,猶思理煙艇。
注釋參考
波濤
波濤 (bōtāo) 江湖海中的da{1~1}波浪 great waves 一種大涌浪,尤指出現(xiàn)在外海的 billows 閃爍著陽光的波濤上下翻騰史筆
(1).歷史記載的代稱。指史冊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求自試表》:“使名掛史筆,事列朝榮,雖身分 蜀 境,首懸 吳 闕,猶生之年也。” 宋 王禹偁 《鄭善果非正人論》:“史臣謂 鄭善果 幼事賢母,長為正人。予以 善果 行事驗之,見史筆之失。” 清 昭槤 《嘯亭續(xù)錄·古史筆多緣飾》:“古今所謂忠臣孝子,皆未足深信,乃史筆之緣飾,欲為后代美談耳?!?/p>
(2).指修史之筆?!稌x書·文苑傳·曹毗》:“既登 東觀 染史筆,又據(jù)太學(xué)理儒功?!?明 宋濂 《吳公行狀》:“他時執(zhí)史筆者,尚有考於斯焉?!?/p>
(3).指執(zhí)史筆之人,史官。 唐 韓愈 《石君墓志銘》:“故相國 鄭公 餘慶 ,留守 東都 ,上言 洪 可付史筆?!?/p>
(4).史家記敘史實的筆法。 唐 岑參 《佐郡思舊游》詩:“史筆眾推直,諫書人莫窺?!?明 胡應(yīng)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·史書占畢一》:“余謂 劉 有史學(xué),無史筆?!?孫犁 《澹定集·與友人論傳記》:“史筆和文學(xué)之筆,應(yīng)該分別開?!?/p>
蕪絕
廢棄隔絕;荒蕪斷絕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恨賦》:“望君王兮何期,終蕪絶兮異域?!?唐 杜甫 《故右仆射相國曲江張公九齡》詩:“波濤良史筆,蕪絶 大庾嶺 。” 明 陳恭尹 《送李巷水兼寄相如》詩:“古道今蕪絶,吾鄉(xiāng)尚有人。”
大庾嶺
五嶺之一。古名 塞上 、 臺嶺 ,相傳 漢武帝 有 庾 姓將軍筑城于此,因有 大庾 之名。又名 東嶠 、 梅嶺 。在今 江西 大余 、 廣東 南雄 交界處,向為 嶺南 、 嶺北 的交通咽喉。 宋 蘇軾 《贈嶺上老人》詩:“問翁 大庾嶺 頭住,曾見南遷幾箇回?” 陳毅 《登大庾嶺》詩:“ 大庾嶺 上暮天底, 歐 亞 風(fēng)云望欲迷?!?/p>
杜甫名句,八哀詩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