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人易斗粟,云自魯徂徠
出自宋代蘇軾《種松得徠字(其四在懷古堂,其六在石經(jīng)院。)》:
春風(fēng)吹榆林,亂莢飛作堆。
荒園一雨過,戢戢千萬栽。
青松種不生,百株望一枚。
一枚已有馀,氣壓千畝槐。
野人易斗粟,云自魯徂徠。
魯人不知貴,萬灶飛青煤。
束縛同一車,胡為乎來哉。
泫然解其縛,清泉洗浮埃。
枝傷葉尚困,生意未肯回。
山僧老無子,養(yǎng)護(hù)如嬰孩。
坐待走龍蛇,清陰滿南臺。
孤根裂山石,直干排風(fēng)雷。
我今百日客,養(yǎng)此千歲材。
茯苓無消息,雙鬢日夜摧。
古今一俯仰,作詩寄余哀。
注釋參考
野人
野人 (yěrén) 田野之民,農(nóng)人 farmers in the field 試問野人家?!巍?蘇軾《浣溪沙》詞 質(zhì)樸的人,無爵位的平民 common people 粗野的人 savage 流浪漢 tramp 未開化的人,生活在原始狀態(tài)或?qū)儆谠忌鐣娜?uncivilized men斗粟
(1).一斗之粟。指少量的糧食。 唐 韓愈 《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(xué)士》詩:“持男易斗粟,掉臂莫肯酬。”《宋史·食貨志上二》:“尺縑斗粟,未聞有所增益?!?明 張居正 《答廣中督撫書》:“不用斗粟片甲,而使積年逋寇,皆束手歸降。”
(2).據(jù)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載, 漢文帝 劉恒 之弟 淮南厲王 劉長 謀反失敗,被押解去 蜀郡 嚴(yán)道縣 ,在路上絕食而死,民間編了首歌謠:“一尺布,尚可縫;一斗粟,尚可舂;兄弟二人不能相容?!焙笠浴岸匪凇弊I兄弟不和或不相容?!稌x書·王沉等傳論》:“‘斗粟’興謡,‘踰里’成詠。”《新唐書·吳兢傳》:“陛下即位四年,一子弄兵被誅,一子以罪謫去,惟 相王 朝夕左右。‘斗粟’之刺,《蒼蠅》之詩,不可不察。” 元 戴表元 《喜友堂賦》:“ 周公 管 蔡 ,不免相兵。兄弟之間,圣賢所難。下至 漢文 , 淮南 斗粟。 魏 邸急語, 唐 宮飛鏃。貴極萬乘,富兼九州。豈曰無家,兄弟為讐?!眳⒁姟?尺布斗粟 ”。
徂徠
亦作“ 徂來 ”。1.山名。又名 尤來 、 尤崍 、 尤徠 。在 山東省 泰安縣 東南。《詩·魯頌·閟宮》:“ 徂來 之松, 新甫 之柏。是斷是度,是尋是尺。”后因以“徂徠”指生長棟梁之材的大山。 唐 劉禹錫 《崔公神道碑》:“善積家肥,子孫多材,如彼榱棟,必生 徂徠 ?!?明 徐渭 《抱琴美人圖》詩:“有時求柱桷,不信舍 徂徠 ?!?/p>
(2).往復(fù)。 郭沫若 《文藝論集·論詩三札二》:“這風(fēng)便是所謂直覺、靈感,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漲著的情調(diào),這活動著的印象便是徂徠著的想象?!?/p>
蘇軾名句,種松得徠字(其四在懷古堂,其六在石經(jīng)院。)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