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為知音故,徒恨名不彰。
出自唐朝王建《寄李益少監(jiān)兼送張實游幽州》
大雅廢已久,人倫失其常。天若不生君,誰復為文綱。
迷者得道路,溺者遇舟航。國風人已變,山澤增輝光。
星辰有其位,豈合離帝傍。賢人既遐征,鳳鳥安來翔。
少小慕高名,所念隔山岡。集卷新紙封,每讀常焚香。
古來難自達,取鑒在賢良。未為知音故,徒恨名不彰。
諒無金石堅,性命豈能長。??忠皇乐校簧暇犹?。
偉哉清河子,少年志堅強。篋中有素文,千里求發(fā)揚。
自顧音韻乖,無因合宮商。幸君達精誠,為我求回章。
注釋參考
知音
知音 (zhīyīn) 古代伯牙善于彈琴,鐘子期善于聽琴,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托的心意 a friend keenly appreciative of one’s talents 子期死, 伯牙絕弦,以無知音者?!读凶印珕枴? 后來用知音稱知己,能賞識的人 知心朋友 intimate friend; bosom friend不彰
不顯。 漢 張衡 《思玄賦》:“恐漸冉而無成兮,留則蔽而不彰?!?宋 曾鞏 《墨池記》:“墨池之上,今為州學舍,教授 王 君 盛 恐其不彰也,書‘ 晉 王右軍 墨池’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。” 孫中山 《上李鴻章書》:“若非隨人而施教之,則賢才亦以無學而自廢,以至於湮沒而不彰?!?/p>
王建名句,寄李益少監(jiān)兼送張實游幽州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