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洪皓《洨河石橋》:
洨河建石橋,可但驢馬渡。
長耳留蹄涔,嗟我來何暮。
四隅柱干霄,停參俯一顧。
上鏤過客名,旁鐫海怪怖。
開元雙折拄,隸畫尚堅固。
神物久護持,趙人速驚嫭。
泉南尖伯仲,松江說無處。
引領渺煙波,恨不奮飛去。
注釋參考
長耳
驢的別稱。 五代 王定保 《唐摭言·以賢妻激勸而得者》:“時 伉 ( 彭伉 )方跨長耳縱游於郊郭。” 金 元好問 《續(xù)夷堅志·王叟陰德》:“今商販家,自 臨洮 山外,以長耳負甘草來?!?/p>
蹄涔
亦作“蹏涔”。語本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:“夫牛蹏之涔,不能生鱣鮪?!?高誘 注:“涔,雨水也,滿牛蹏跡中,言其小也。”后以“蹄涔”指容量、體積等微小。 晉 郭璞 《注<山海經>敘》:“蹏涔之游,無以知絳虯之騰?!?唐 蔣貽恭 《詠蝦蟆》:“欲知自己形骸小,試就蹄涔照影看?!?清 焦袁熹 《經生歌》:“蹄涔之水,不生淪漣;覆簣之山,那有云煙?” 清 曾國藩 《書<歸震川文集>后》:“浮芥舟於蹏涔之水,不復憶天下有四海濤者也。”
來何暮
本為 東漢 蜀郡 百姓對太守 廉范 的頌辭,后用為贊揚地方官德政之典。 唐 韓愈 《題合江亭寄刺使鄒君》詩:“老郎來何暮,高唱久乃和。”詳“ 來暮 ”。
洪皓名句,洨河石橋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