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刃相割,利鈍乃知;二論相訂,是非乃見(jiàn)。
出自兩漢 王充《論衡·卷二十九·案書篇》:
摘自《論衡·卷二十九·案書篇》
解釋:用兩把刀子割東西,就知道哪一把鋒利,哪一把不鋒利;兩種不同的觀點(diǎn)經(jīng)過(guò)交鋒,是非曲直自然顯現(xiàn)。
原文摘要:
同一實(shí)也。仲舒之言道德政治,可嘉美也。質(zhì)定世事,論說(shuō)世疑,桓君山莫上也。故仲舒之文可及,而君山之論難追也。驥與眾馬絕跡,或蹈驥哉?有馬於此,足行千里,終不名驥者,與驥毛色異也。有人於此,文偶仲舒,論次君山,終不同於二子者,姓名殊也。故馬效千里,不必驥;人期賢知,不必孔、墨。何以驗(yàn)之?君山之論難追也。兩刃相割,利鈍乃知;二論相訂,是非乃見(jiàn)。是故韓非之《四難》,桓寬之《鹽鐵》,君山《新論》類也。世人或疑,言非是偽,論者實(shí)之,故難為也。卿決疑訟,獄定嫌罪,是非不決,曲直不立,世人必謂卿獄之吏才不任職。至於論,不務(wù)全疑,兩傳并紀(jì),不宜明處,孰與剖破渾沌,解決亂絲,言無(wú)不可知,文無(wú)不可曉哉?案孔子作《春秋》,采毫毛之善,貶纖介之惡??砂瑒t義
注釋參考
兩刃
兩條刀鋒?!杜f唐書·闞稜傳》:“ 闞稜 、 齊州 臨濟(jì) 人。善用大刀,長(zhǎng)一丈,施兩刃,名為拍刃。”
利鈍
利鈍 (lìdùn) 鋒利與滯鈍 sharp or blunt 兵器各有利鈍 順利與困難 smooth or troublesome 事先權(quán)衡利鈍非乃
豈非;莫不是。《史記·孝文本紀(jì)》:“今法有肉刑三,而姦不止。其咎安在?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?”
王充名句,論衡·卷二十九·案書篇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