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才雖不武,縱靶洛陽橋
出自宋代陳著《俞蓀墅示以雜興四首乃用危驪塘所次唐{1-1}子西韻》:
我才雖不武,縱靶洛陽橋。
本是士行志,非因貧折腰。
天風(fēng)吹劫火,國事付回潮。
待盡山深處,汗顏猿鶴邀。
注釋參考
不武
(1).不算勇武。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:“城小而固,勝之不武,弗勝為笑。”
(2).用作謙詞,言無將帥之才?!稌x書·庾翼傳》:“臣雖不武,意略淺短,荷國重恩,志存立效?!薄侗饼R書·神武紀上》:“吾雖不武,以死繼之,何敢讓焉?!?/p>
(3).不逞勇武?!独献印罚骸吧茷槭空卟晃洹!?王弼 注:“武,尚先陵人也?!?/p>
洛陽橋
(1).指 洛陽市 天津橋 。 唐 李益 《上洛橋》詩:“何堪好風(fēng)景,獨上 洛陽橋 。” 宋 岑象求 《吉兇影響錄》:“ 韋丹 未第時, 洛陽橋 見漁者得一黿甚大, 丹 異之,買投於河?!?明 張昱 《感事》詩:“ 洛陽橋 上聞鵑處,誰識當時獨倚闌。”
(2).指 泉州 之 萬安橋 。在 福建省 泉州市 東北 洛陽江 上,故亦稱“ 洛陽橋 ”。是古代著名的梁架式大石橋。 北宋 蔡襄 守 泉州 時建成,并題名為 萬安渡橋 。因造橋工程艱巨,故有海神協(xié)助修橋的神話。初成時長三百六十丈,廣一丈五尺,后屢有擴建。 清 梁章鉅 《歸田瑣記·夏得海》:“ 泉州 洛陽橋 畔,有 夏將軍廟 ,俗傳 蔡忠惠 守 泉 時,因修橋,遣醉隸 夏得海 入海投文,得醋字而返。遂於二十一日酉時興工。儒者多斥其妄。按 洛陽橋 託始於 忠惠 ,醉隸事則係 蔡錫 。見《明史》本傳。后人因 蔡 姓而誤附於 忠惠 耳?!眳㈤?宋 程大昌 《演繁露·洛陽橋》、 清 施鴻保 《閩雜記》。
陳著名句,俞蓀墅示以雜興四首乃用危驪塘所次唐子西韻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答案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