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之,不離古文者近是
出自兩漢司馬遷《五帝本紀(jì)贊》:
太史公曰:學(xué)者多稱五帝,尚矣。
然《尚書》獨(dú)載堯以來,而百家言黃帝,其文不雅馴,薦紳先生難言之。
孔子所傳《宰予問五帝德》及《帝系姓》,儒者或不傳。
余嘗西至空桐,北過涿鹿,東漸於海,南浮江淮矣,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、堯、舜之處,風(fēng)教固殊焉。
總之,不離古文者近是。
予觀《春秋》《國語》,其發(fā)明《五帝德》《帝系姓》章矣,顧弟弗深考,其所表見皆不虛。
書缺有間矣,其軼乃時(shí)時(shí)見於他說。
非好學(xué)深思,心知其意,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。
余并論次,擇其言尤雅者,故著為本紀(jì)書首。
注釋參考
總之
總之 (zǒngzhī) 總而言之。表示下面說的是總括性的話 in a word;in short;in brief 總之,我們要主動(dòng),不要被動(dòng)不離
(1).不失;不失為?!肚f子·馬蹄》:“同乎無知,其德不離;同乎無欲,是謂樸素?!薄抖Y記·曲禮上》:“鸚鵡能言,不離飛鳥;猩猩能言,不離禽獸?!?/p>
(2).不離開;不離去。 漢 焦贛 《易林·鼎之需》:“容民畜眾,不離其居?!?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小翠》:“一物大於貓,來伏身下,展轉(zhuǎn)不離?!?/p>
(3).差不多;還不錯(cuò)?!都t樓夢》第一○八回:“ 湘云 道:‘別人還不離,獨(dú)有 璉二嫂子 ,連模樣兒都改了,説話不伶俐了?!?老舍 《駱駝祥子》四:“老頭子看了車一眼,點(diǎn)了點(diǎn)頭:‘不離!’”
古文
古文 (gǔwén) classical literature 上古的文字。泛指甲骨文、金文、籀文和戰(zhàn)國時(shí)通行于六國的文字 宣王太史 籀箸(今“著”)大篆十五篇,與古或異。—— 漢· 許慎《說文解字·序》 指秦以前的文獻(xiàn)典籍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統(tǒng)稱,一般不包括“駢文” prose in the classical literary style 我們先前的學(xué)古文也用同樣的方法,教師并不講解,只要你死讀,自己去記住,分析,比較去?!斞浮度松R字糊涂始》 漢朝通行隸書,因此把秦以前的字體叫古文,特指許慎《說文解字》里的古文 Chinese script before the Qin Dynasty(221-207B.C.)近是
對某種情況、某種事物作接近肯定的判斷。 漢 王充 《論衡·自紀(jì)》:“歷日彌久,以為昔古之事,所言近是?!?明 蔣一葵 《長安客話·長安門》:“東西 長安門 外有通五府各部處總門,京師市井人謂之 孔圣門 ,或以為本名 公生門 ,并無意義。其有識者則曰 拱辰門 之誤,近是?!?郭沫若 《棠棣之花》附錄《我怎樣寫<棠棣之花>》:“有的人站在純粹歷史家的立場,說 陽堅(jiān) 、 韓山堅(jiān) 、 韓嚴(yán) 應(yīng)該是一個(gè)人,而且就是 嚴(yán)仲子 嚴(yán)遂 。不錯(cuò),有些近是?!?/p>
司馬遷名句,五帝本紀(jì)贊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