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釋印肅《顯元歌》:
不識本家元寶貝,汩沒緣塵生死快。
阿賴耶識藏?zé)o明,十八界纏繒網(wǎng)蓋。
貪嗔癡,常在在,心鏡空花分內(nèi)外。
不知四大假成軀,妄執(zhí)六塵增渴愛。
迷此心,有三界,大地茫茫誰曉解。
依師戒定學(xué)看經(jīng),聞通真空即生怪。
世間物,無不壞,唯獨法身鎮(zhèn)長在。
毛吞巨海有誰知,芥納須彌實奇最。
本無外,亦非內(nèi),心法無形無可對。
假施七寶滿三千,道眼未開心不會。
莫說知,休談解,自驪珠,不著買。
用無盡處示眾生,識不破人還□□。
聽語言,為教誨,不脫聲聞生進(jìn)退。
剎那一念入魔群,萬動虛招無間罪。
本無傳,莫求解,祗這靈光終不昧。
大無邊表細(xì)無塵,圓覺一輪如意袋。
注釋參考
不知
是指對于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,和知道的意思相反。四大
(1).道家以道、天、地、人為四大?!独献印罚骸暗来螅齑?,地大,王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?!卑矗?,當(dāng)作“人”。說見 朱謙之 《老子校釋》及 任繼愈 《老子新譯》。
(2).佛教以地、水、火、風(fēng)為四大。認(rèn)為四者分別包含堅、濕、暖、動四種性能,人身即由此構(gòu)成。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稱。 晉 慧遠(yuǎn) 《明報應(yīng)論》:“夫四大之體,即地、水、火、風(fēng)耳,結(jié)而成身,以為神宅。”《圓覺經(jīng)》:“我今此身,四大和合。所謂髮毛爪齒、皮肉筋骨、髓腦垢色,皆歸於地;唾涕膿血、津液涎沫、痰淚精氣、大小便利,皆歸於水;暖氣歸火;動轉(zhuǎn)歸風(fēng)。四大各離,今者妄身,當(dāng)在何處?”《晉書·藝術(shù)傳·鳩摩羅什》:“ 羅什 未終少日,覺四大不悆……死於 長安 ?!?清 李斗 《揚州畫舫錄·虹橋錄上》:“六十年來一夢醒,飄然四大御風(fēng)輕?!?/p>
(3).古稱大功、大名、大德、大權(quán)為四大。《晉書·忠義傳·王豹》:“明公挾大功,抱大名,懷大德,執(zhí)大權(quán),此四大者,域中所不能容?!?/p>
(4). 北周 時 冀州 人戲稱四種大物為四大?!侗笔贰と辶謧飨隆ば馨采罚骸?道暉 好著高翅帽、大屐…… 冀州 人為之語曰:‘ 顯公 鐘, 宋公 鼓, 宗道暉 屐, 李洛姬 肚’謂之四大。 顯公 ,沙門也; 宋公 , 安德 太守也; 洛姬 ,婦人也。”
妄執(zhí)
佛教語。虛妄的執(zhí)念。 唐 王維 《能禪師碑》:“皆以實歸,多離妄執(zhí)?!?郭沫若 《十批判書·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》:“在這一方面,我雖然沒有作出什么特殊的貢獻(xiàn),但幸而早脫掉了舊日的妄執(zhí),沒有陷入迷宮。”
六塵
佛教語。即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與“六根”相接,便能染污凈心,導(dǎo)致煩惱?!秷A覺經(jīng)》卷上:“妄認(rèn)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?!?宗密 疏:“六塵是境,識體是心?!?南朝 宋 鮑照 《佛影頌》:“六塵煩苦,五道綿劇?!?宋 司馬光 《送李益之侍郎致政歸廬山》詩之二:“六塵皆外物,萬法盡迷途?!?明 劉基 《松風(fēng)閣記》之二:“我佛以清浄六塵為明心之本,凡耳目之入,皆虛妄耳?!?瞿秋白 《豬八戒》:“一切愛戀六塵,以至于‘zhen{1-1}善{1~1}美是沒有的,是幻執(zhí)的……不如努力把漆黑一團(tuán)都滅絕了,成個正覺’,得證涅槃?!?/p>
渴愛
(1).佛教語。謂愛著于五欲,猶如渴而愛水。 南朝 梁簡文帝 《唱導(dǎo)文》:“渴愛與生死共門,無朋與結(jié)網(wǎng)同路。” 章炳麟 《建立宗教論》:“此要求者,由於渴愛;此渴愛者,生於獨頭無明。”
(2).泛指對某一事物非常喜愛。 宋 陸游 《東偏小室》詩:“渴愛飱漿美,慵便葛屨輕?!?/p>
釋印肅名句,顯元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