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胡寅《和仁仲賞梅》:
萬竅鳴饕風(fēng),千秋厄嚴(yán)雪。
花心獨沖融,足以慰愁絕。
太和起孤根,枝上見明滅。
稍稍占芳辰,時時破苞結(jié)。
天葩忽晏粲,余卉盡騷屑。
培植幸逢賢主人,平臺翠竹承清薰。
要看千樹掛山月,肯把一枝縈鬢云。
輕風(fēng)休吹落繽紛,待我詩成酬繼君。
飛觴半酣未忍去,請情花氣相氤氳。
須知魏夫人,元長姑射神。
咄哉趙飛燕,況乃楊太真。
但原華筵對晴昊,年年領(lǐng)袖百花春。
注釋參考
太和
見“ 太和 ”。
亦作“ 大和 ”。1.天地間沖和之氣?!兑住で罚骸氨:洗蠛停死?。”大,一本作“ 太 ”。 朱熹 本義:“太和,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?!薄稘h書·敘傳上》:“沐浴玄德,稟卬太和?!薄段倪x》作“太龢”。 唐 元稹 《競渡》詩:“數(shù)極鬭心息,大和蒸混元?!?清 陳夢雷 《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》:“神人之怨恫俱消,太和積為豐登之慶。”
(2).人的精神、元氣;平和的心理狀態(tài)。 唐 劉長卿 《同姜濬題裴式微余干東齋》詩:“藜杖全吾道,榴花養(yǎng)太和?!?宋 司馬光 《論燕飲狀》:“伏望陛下當(dāng)此之際,悉罷燕飲,安神養(yǎng)氣……無益奉養(yǎng)者,皆不宜數(shù)御以傷大和?!?宋 陸游 《蓬戶》詩:“白頭萬事都經(jīng)遍,莫為悲傷損太和?!?/p>
(3).謂太平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七啟》:“吾子為太和之民,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?!薄段倪x·顏延之<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>》:“太和既融,收華委世?!?李善 注:“太和,謂太平也?!?唐 陸贄 《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》:“思與海內(nèi)同臻大和?!?宋 宋祁 《宋景文公筆記·考古》:“天下太和,兵革不興?!?清 唐孫華 《國學(xué)進士題名碑》詩:“昔聞有 明 全盛日,長養(yǎng)宇宙登太和?!?/p>
(4).和睦。 清 惲敬 《答陳云渠書》:“然家庭大和,文史足用,仰不愧古,俯不愧今,吾弟固有以自樂矣?!?/p>
(5). 魏 鼓吹曲名?!稌x書·樂志下》:“改《上邪》為《太和》,言 明帝 繼體承統(tǒng), 太和 改元,德澤流布也?!?/p>
(6).雅樂名。 唐 段安節(jié) 《樂府雜錄·雅樂部》:“郊天及諸壇祭祀,即奏太和、沖和、舒和三曲。”《金史·樂志上》:“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,名之曰‘太和’。”
孤根
(1).獨生的根。謂孤獨無依或孤獨無依者。 唐 張九齡 《敘懷》詩:“孤根亦何賴?感激此為鄰?!?唐 張九齡 《出為豫章郡途次廬山東巖下》詩:“孤根自靡託,量力況不任?!?宋 范仲淹 《依韻酬府判龐醇之見寄》:“直節(jié)羨君如指佞,孤根憐我異凌霄。” 柳亞子 《三月廿一夜聽羅邁部長報告時事有作》詩:“披肝瀝膽談團結(jié),贏得孤根淚似麻。”
(2).獨立的根基;獨特的根底。 唐 杜甫 《滟滪》詩:“ 灧澦 既沒孤根深,西來水多愁太陰?!?宋 王安石 《金山寺》詩之三:“滄江見底應(yīng)無日,萬丈孤根世不知?!?金一 《文學(xué)觀》:“ 杜 之《典》, 馬 之《考》,尤掌故海也。 鄭樵 孤根,前無古人?!?/p>
明滅
明滅 (míngmiè) 指時隱時現(xiàn),忽明忽暗 flicker 星光明滅 明滅可見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 云霞明滅或可睹?!啤?李白《夢游天姥吟留別》胡寅名句,和仁仲賞梅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