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來三輔西陪京,二十四橋夸廣陵
出自宋代岳珂《戲作呈趙通判胡教授張總干》:
人言春游無不好,一日宴客三日飽。
翁言此語特未定,一日宴客三日病。
人生所原筋力強,問花訪柳同壺觴。
老夫豈無少年狂,胡為兀兀坐一床。
憶昔少時事賓友,常有清尊湛東牖。
稍長便不論升斗,才對白衣輒搔首。
東來三輔西陪京,二十四橋夸廣陵。
萬椽紅蠟槌畫鼓,醒處傳杯醉中舞。
何嘗一日不春風(fēng),酒光花艷詩興濃。
兔肩鹿{陛去阝加月}坐據(jù)態(tài),急雪打面看雕弓。
笑談千古一映中,眼底頓覺四???。
可憐芳草長邊路,年少堂堂背人去。
歡筵徙廢管與弦,粥鼎相隨朝復(fù)暮。
塞砧街鼓總愁聽,涼月花宵等虛度。
前旬作意趁萬紅,沈霪積雨仍多風(fēng)。
中間一日稍晴意,藥裹關(guān)心復(fù)思睡。
無氈坐上老相如,昔時依幕今題輿。
三君笑談忽與俱,使我舍策忘其軀。
須臾把酒舌底滑,席地幕天醉鄉(xiāng)闊。
明朝奇崇那可言,閉院重尋舊生活。
回思北海酒不空,料應(yīng)多病過于儂。
坐客常滿更可疑,華佗已死將誰醫(yī)。
注釋參考
三輔
(1). 西漢 治理京畿地區(qū)的三個職官的合稱。亦指其所轄地區(qū)。 漢 初京畿官稱內(nèi)史, 景帝 二年分置左、右內(nèi)史,與主爵中尉(后改都尉)合稱三輔。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(fēng),右內(nèi)史為京兆尹,左內(nèi)史為左馮翊,治所皆在 長安 城中?!稘h書·景帝紀(jì)》:“三輔舉不如法令者,皆上丞相御史請之?!?顏師古 注:“此三輔者,謂主爵中尉及左右內(nèi)史也?!薄短接[》卷一liu{1*1}四引《三輔黃圖》:“ 武帝 太初 元年改內(nèi)史為京兆尹,以 渭城 以西屬右扶風(fēng), 長安 以東屬京兆尹, 長陵 以北屬左馮翊,以輔京師,謂之三輔?!?/p>
(2).泛稱京城附近地區(qū)為三輔。 明 何景明 《送張元德侍御巡畿內(nèi)》詩:“三輔自來多寇盜,五陵今日更豪雄?!?清 黃遵憲 《天津紀(jì)亂》詩之一:“何堪三輔地,棼亂遂如絲?!?/p>
(3). 前燕 慕容儁 以 慕容恪 為輔國將軍, 慕容評 為輔弼將軍,左長史 陽騖 為輔義將軍,謂之三輔。見《資治通鑒·晉穆帝永和五年》。
陪京
(1).背向 洛陽 。陪,通“ 倍 ”。《文選·張衡<南都賦>》:“陪京之南,居 漢 之陽?!?李善 注:“京謂 洛陽 也?!?晉 潘岳 《閑居賦》:“陪京泝 伊 ,面郊后市?!薄稌x書·潘岳傳》作“背京”。
(2).即陪都。 宋 梅堯臣 《依韻和王中丞憶評州西湖》:“拍岸千尋水,陪京第一州,艷光落日改,明月與人留?!?宋 文天祥 《建康》詩:“山勢猶盤礴,江流已變更。 金陵 古會府,南渡舊陪京。” 清 昭槤 《嘯亭雜錄·盛京五部》:“ 章皇帝 初定 北京 , 盛京 設(shè)昂邦章京一員,及駐防官員兵丁若干,以為陪京保障,時未遑設(shè)文吏?!眳⒁姟?陪都 ”。
二十四橋
故址在 江蘇省 揚州市 江都縣 西郊。 唐 杜牧 《寄揚州韓綽判官》詩:“二十四橋明月夜,玉人何處教吹簫?”《方輿勝覽》謂 隋 代已有二十四橋,并以城門坊市為名。 宋 韓令坤 筑州城,別立橋梁,所謂二十四橋或存或廢,已難查考。 宋 沉括 《夢溪補筆談·雜志》:“ 揚州 在 唐 時最盛。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,東西七里三十步,可紀(jì)者有二十四橋。最西 濁河 茶園橋 ……自 驛橋 北河流東出,有 參佐橋 ,次東水門,東出有 山光橋 ?!毕抵?揚州 城外西自 濁河橋 茶園橋 起,東至 山光橋 止沿途所有的橋。 清 李斗 《揚州畫舫錄·岡西錄》則以為:“ 廿西橋 即 吳家磚橋 ,一名 紅藥橋 ……《揚州鼓吹詞序》云: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,故名。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橋,二説皆非?!焙笥靡灾父栉璺比A之地。 宋 周邦彥 《玉樓春·惆悵詞》:“天涯回首一消魂,二十四橋歌舞地。” 元 薩都剌 《題清涼亭》詩:“二十四橋秋水白, 淮南 八月瀉銀河。”
廣陵
見“ 廣陵散 ”。
岳珂名句,戲作呈趙通判胡教授張總干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