靈境若可托,道情知所從。
出自唐朝皎然《奉陪陸使君長源諸公游支硎寺》
嘗覽高逸傳,山僧有遺蹤。佐游繼雅篇,嘉會何由逢。
塵世即下界,色天當上峰。春暉遍眾草,寒色留高松。
繚繞彩云合,參差綺樓重。瓊葩灑巾舄,石瀃清心胸。
靈境若可托,道情知所從。
注釋參考
靈境
(1).莊嚴妙土,吉祥福地。多指寺廟所在的名山勝境。 南朝 梁簡文帝 《神山寺碑》序:“雖鐵界銅圍,如影如約,補石擎金,隨生焰滅。獨有 鷲岳 靈境,浄土不燒,螺髻金質,聲聞難覩。” 唐 白居易 《沃洲山禪院記》:“自 齊 至 唐 ,茲山濅荒,靈境寂寥,罕有人游。” 宋 蘇軾 《次韻孫職方蒼梧山》:“或云靈境歸賢者,又恐神功亦偶然?!?明 楊慎 《游靈泉寺》詩:“泉臺埋玉樹,靈境閟仙音。” 清 魏源 《華山詩》之二:“出山意已移,靈境渺天北?!?/p>
(2).泛指風景名勝之地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雜體詩·效謝靈運<游山>》:“靈境信淹留,賞心非徒設。” 唐 柳宗元 《界圍巖水簾》詩:“靈境不可狀,鬼工諒難求。” 郭沫若 《星空·孤竹君之二子》:“呵呵,寥寂莊嚴的靈境,這般地雄渾、坦蕩、清明!”
道情
道情 (dàoqíng) 曲藝的一個類別。淵源于唐代的《承天》《九真》等道曲。南宋始用漁鼓、筒板伴奏,故又稱道情漁鼓。至清代,道情同各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同源異流的多種形式,如陜北道情、江西道情、湖北漁鼓、四川竹琴等。道情多以唱為主,以說為輔。有坐唱、站唱、單口、對口等表演形式 a form of folk art;ballad with a moral theme所從
所向;所往。 唐 李正辭 《賦得白云起封中》:“豈學無心出,東西任所從?!?唐 吳筠 《游廬山五老峰》詩:“云外聽猿鳥,煙中見杉松。自然符幽情,瀟灑愜所從?!?/p>
皎然名句,奉陪陸使君長源諸公游支硎寺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