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書誦在口,何論落自筆
出自宋代王禹偁《五哀詩故國子博士部公》:
汾陽飽經(jīng)術(shù),賦性甚坦率。
在昔舉神童,廣場推杰出。
尚書誦在口,何論落自筆。
總角取科名,弱冠紆纓紱。
早佐湘陰幕,漢鼎入周室。
失志罷屠龍,佯狂遂捫虱。
周行亦黽勉,吏隱多放逸。
滑稽東方朔,圖畫王摩詰。
古文識科斗,奧學(xué)辨萍實。
字窮蒼頡本,篆證陽冰失。
王績醉為鄉(xiāng),伯倫居無匹。
俸錢乏一囊,宦路從三黜。
朱衣多不著,白發(fā)仍慵櫛。
漸老羈旅年,方見升平日。
忽以伎術(shù)召,此意殊郁郁。
放口忤無須,何門求造膝。
遁逃終見捕,譴逐道中卒。
遺孤落閭閻,荒冢鳴蟋蟀。
手澤漸難求,誰家耀箱帙。
投吊焚此詩,九原應(yīng)有物。
注釋參考
尚書
尚書 (Shàngshū) 中國上古歷史文件的匯編?!吧小奔础吧稀?《尚書》意即上古之書。相傳由孔丘編選而成,傳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補充進(jìn)去的,如《堯典》、《皋陶謨》、《禹貢》等。西漢初存二十八篇,用當(dāng)時通行文字書寫,即《今文尚書》。另有相傳漢武帝時在孔丘住屋壁中發(fā)現(xiàn)的《古文尚書》,已佚。東晉梅賾(一作梅頤、枚頤)又偽造《古文尚書》。后來《十三經(jīng)》中的通行本,即《今文尚書》與梅氏偽書的合編,宋人開始懷疑梅氏偽書,至清漸成定論。今文各篇內(nèi)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,如《盤庚》反映商代奴隸社會的情況、《禹貢》記述戰(zhàn)國時黃河、長江兩流域的地理等 Shang Shu 尚書 (shàngshū) 中國古代官名。執(zhí)掌文書奏章。作為官名,始置于戰(zhàn)國時,或稱“掌書”。秦為少府屬官,漢武帝提高皇權(quán),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,地位逐漸重要。后各朝均有設(shè)置,清代相沿不改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 侍中、尚書、長史、參軍,此悉貞良死節(jié)之臣,愿陛下親之信之。——三國蜀· 諸葛亮《出師表》 上書乞骸骨,征拜尚書。——《后漢書·張衡傳》 明清兩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長官 minister (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) 兵部尚書何論
唐 宋 進(jìn)士應(yīng)試的一種文體名。 宋 陸游 《老學(xué)庵筆記》卷一:“國初,《韻略》載進(jìn)士所習(xí)有何論一首。 施肩吾 《及第勑》亦列其所習(xí)何論一首。何論蓋如‘三杰佐 漢 孰優(yōu)’,‘四科取士何先’之類。”
王禹偁名句,五哀詩故國子博士部公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