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蘇軾《方山子傳》:
方山子,光、黃間隱人也。
少時(shí)慕朱家、郭解為人,閭里之俠皆宗之。
稍壯,折節(jié)讀書,欲以此馳騁當(dāng)世,然終不遇。
晚乃遁于光、黃間,曰岐亭。
庵居蔬食,不與世相聞。
棄車馬,毀冠服,徒步往來山中,人莫識(shí)也。
見其所著帽,方聳而高,曰:“此豈古方山冠之遺象乎?”因謂之方山子。
余謫居于黃,過岐亭,適見焉。
曰:“嗚呼!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。
何為而在此?”方山子亦矍然,問余所以至此者。
余告之故。
俯而不答,仰而笑,呼余宿其家。
環(huán)堵蕭然,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。
余既聳然異之。
獨(dú)念方山子少時(shí),使酒好劍,用財(cái)如糞土。
前十九年,余在岐山,見方山子從兩騎,挾二矢,游西山。
鵲起于前,使騎逐而射之,不獲。
方山子怒馬獨(dú)出,一發(fā)得之。
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,自謂一世豪士。
今幾日耳,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,而豈山中之人哉?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,當(dāng)?shù)霉?,使從事于其間,今已顯聞。
而其家在洛陽,園宅壯麗與公侯等。
河北有田,歲得帛千匹,亦足以富樂。
皆棄不取,獨(dú)來窮山中,此豈無得而然哉? 余聞光、黃間多異人,往往陽狂垢污,不可得而見。
方山子倘見之歟?
注釋參考
折節(jié)讀書
折節(jié):改變過去的志趣和行為。改變舊習(xí),發(fā)憤讀書。欲以
欲以 (yùyǐ) 即“欲以(之)”,想借(此) want to take(this) 侯生…直上載公子上坐,不讓,欲以觀公子?!妒酚洝の汗恿袀鳌?欲以動(dòng)上意。(即“欲以之動(dòng)上意”的省略。)——宋· 王讜《唐語林·雅量》馳騁
馳騁 (chíchěng) 騎馬奔跑;奔馳 gallop 馳騁原野 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(dòng);漫游 expatiate 要砸斷鐐銬,使人的精神可以自由地馳騁當(dāng)世
當(dāng)世 (dāngshì) 當(dāng)代 the present age 指地位顯要的人 bigwigs 衡不慕當(dāng)世,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?!逗鬂h書·張衡傳》不遇
(1)
[fail to achieve one's success]∶不得志;不被賞識(shí)
懷才不遇
(2)
[not meet]∶沒碰到
可又有一說不遇艱難,不顯好處
詳細(xì)解釋(1).不得志;不被賞識(shí)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吾之不遇 魯侯 ,天也; 臧氏 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?”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“ 蔡澤 者, 燕 人也,游學(xué)干諸侯小大甚眾,不遇?!?唐 李白 《書懷贈(zèng)南陵常贊府》詩:“大圣猶不遇,小儒安足悲。” 清 平步青 《霞外攟屑·斠書·湘中草》:“ 卿謀 詩文雖不如 西堂 所推,而年少負(fù)異才,不遇而死。”
(2).沒碰到?!逗鬂h書·孔融傳》:“ 儉 與 融 兄 褒 有舊,亡抵于 褒 ,不遇?!薄抖膛陌阁@奇》卷九:“可又有一説不遇艱難,不顯好處?!?/p>
蘇軾名句,方山子傳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