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院鎖黃昏,陣陣芭蕉雨。
出自宋代歐陽修《生查子·含羞整翠鬟》
嬌云容易飛,夢斷知何處。深院鎖黃昏,陣陣芭蕉雨。
譯文
似嬌還羞抿了抿秀發(fā)烏鬟,笑靨盈盈秋波流轉(zhuǎn)頻頻顧盼。玉手纖指輕彈,箏聲婉轉(zhuǎn)歡快,琴弦飛蕩回旋,似春鶯傳情,低語交歡。
曲終人去,宛如飛云飄逸,只留下嬌柔的身影。春夢已斷不知何處尋覓。庭院深深,鎖住的是寂寞和黃昏,還有那陣陣凄雨敲打芭蕉聲。
注釋
②雁柱十三弦;箏有十三弦;琴柱斜排如雁斜飛,稱雁柱。這里均代指古箏。
賞析
此詞以男子的口吻,寫一女zi{1*1}彈箏的情景,并在其中滲入愛情與離愁。
上片描寫從前女子在與情郎相聚時彈箏的情景。起首一句好似一個特寫鏡頭,先畫出這位女子的嬌容美態(tài)。此時她仿佛坐在箏前,旁邊站著一位英俊少年。在彈箏之前,她嬌羞怯怯,理了理頭發(fā)?!罢澉摺比职阉齼?nèi)心深處一股難名狀的激動感情恰當(dāng)?shù)胤从吵鰜?。下面“得意頻相顧”一句,是寫這女zi{1*1}彈箏彈到高潮,她的感情已和箏聲溶為一片,忘記了方才的羞怯,不時地回眸一顧,看看身旁的少年。這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現(xiàn)演奏者與欣賞者的感情交流。
“雁柱”二句具體地描寫箏聲。唐宋時箏有十三弦,每弦用一柱支撐,斜列如雁行,故稱“雁柱”“一一春鶯語”,系以鶯語擬箏聲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云:“間關(guān)鶯語花底滑。”韋莊《菩薩蠻》云:“琵琶金翠羽,弦上黃鶯語?!彼茷榇司渌?。前一句以“雁行”比箏柱,這一句以“鶯語”狀箏聲,無論在視覺和聽覺上都給人以美感。而“十三”、“一一”兩組數(shù)字,又使人覺得女子的十指在一一按動箏弦,輕攏慢捻,很有節(jié)奏。隨著十指的滑動,弦上發(fā)出悅耳的曲調(diào)。在這里,詞人著一“語”字,又進一步擬人化,好像這弦上發(fā)出的聲音在傾訴女子的心曲。
下片寫此時兩情隔絕,凄苦難禁?!皨稍啤倍?,語本宋玉《高唐賦》,暗示他們在彈箏之后曾有一段幽會。然而好景不長,他們很快分離了。著以“容易”二字,說明他們的分離是那樣的輕易、那樣的迅速,其中充滿了懊惱與悵恨,也充滿了憐惜與懷念之情?!皦魯嘀翁帯?,表明他們的歡會象陽臺一夢;然而鴛魂縹緲,舊夢依稀,一覺醒來,仍被冷冷清清的氛圍所籠罩。
結(jié)尾二句,寫男子深院獨處,黃昏時刻,諦聽著窗外的雨聲。陣陣急雨,敲打芭蕉,這是男子在回憶中產(chǎn)生的錯覺,也是他迫促煩躁心情的寫照,同時又表現(xiàn)了孤棲時刻幽寂凄清的況味。雨聲即為箏聲,這樣的箏聲,最易觸動愁緒。
這首詞巧妙地運用了哀樂對比。上片充滿了歡樂的氣氛、明快的節(jié)奏;下片則情深調(diào)苦,表現(xiàn)了孤單寂寞的悲哀。以樂景反跌哀情,故哀情更為動人。詞中正面描寫彈箏的女子,而以英俊少年作側(cè)面的陪襯;上片中寫這男子隱約在場,下片中則寫女子在回憶中出現(xiàn),虛實相間,錯綜敘寫,詞中的感情就不會變得單調(diào)。作者善于運用比喻,如以“雁行”比箏柱,以“鶯語”擬箏聲,以“嬌云”狀遠(yuǎn)去的彈箏女子,以雨打芭蕉喻箏中的哀音,或明比,或暗喻,都增加了詞的形象性和感染力。
歐陽修名句,生查子·含羞整翠鬟名句
- 水濁不可飲,壺漿半成土作者:李白作品:丁都護歌 ( 都一作督 )
- 京師邸吏自相語,張公立朝我良苦作者:魏了翁作品:送張匠臨以秘閣知贛州
- 望之正欲試馮翊,長孺寧肯薄淮陽
- 兵戈屠斫骨骸拄,疾疫葬埋墟墓連作者:方回作品:初三日甲子雨次日雪上元方立春
- 姓名墮在諸公口,去去云霄穩(wěn)著鞭
- 待明朝、鹢首向東飛,清風(fēng)力作者:趙善括作品:滿江紅(艤舟南良作)
- 平生逐鳥雀,何日嗣蒼鷹作者:王灣作品:秋夜寓直即事懷贈蕭令公裴侍郎兼通簡南省諸友人
- 俱負(fù)康時略,恥為諧俗韻
- 無憂,醉了還依舊;歸休,湖天風(fēng)月秋作者:鄧玉賓子作品:【雙調(diào)】雁兒落過得勝令 閑適
- 孫弘博士適遭逢,馬援擊蠻未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