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理今何在,斯人竟若斯。
出自唐朝李嘉祐《故吏部郎中贈給事中韋公挽歌二首》
神理今何在,斯人竟若斯。顏淵徒有德,伯道且無兒。
白發(fā)今非老,青云數(shù)有奇。誰言夕郎拜,翻向夜臺悲。
社里東城接,松阡北地開。聞笳春色慘,執(zhí)紼故人哀。
終日南山對,何時渭水回。仁兄與恩舊,相望泣泉臺。
第二百零七卷
注釋參考
神理
(1).猶神道。謂冥冥之中具有無上威力,能顯示靈異,賜福降災(zāi)的神靈之道?!段倪x·謝靈運<從游京口北固應(yīng)詔>詩》:“事為名教用,道以神理超?!?李善 注:“《周易》曰:‘圣人以神道設(shè)教,而天下服?!薄段倪x·王融<三月三日曲水詩序>》:“設(shè)神理以景俗,敷文化以柔遠(yuǎn)?!?李善 注:“神理,猶神道也。” 宋 范成大 《讀<甘露遺事>》詩:“神理人情本不同,絶憐鼠輩倖元功。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四:“吾術(shù)豈可用來傷物命以充口腹乎?不唯神理不容也,如此小用不得?!?/p>
(2).精神理致;旨意理路?!妒勒f新語·言語》“ 晉武帝 每餉 山濤 ” 劉孝標(biāo) 注引《謝車騎家傳》:“ 玄 ( 謝玄 )字 幼度 ,鎮(zhèn)西 奕 第三子也,神理明俊,善微言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宦娘》:“君之業(yè),妾思過半矣;但未盡其神理,請為妾再鼓之。”《紅樓夢》第八四回:“以后作文,總要把界限分清,把神理想明了,再去動筆。” 嚴(yán)復(fù) 《譯<天演論>例言》:“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,則下筆抒詞,自善互備?!?/p>
(3).靈魂。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傷逝》:“ 戴公 見 林法師 墓,曰:‘德音未遠(yuǎn),而拱木已積,冀神理緜緜,不與氣運俱盡耳。’” 唐 白居易 《祭小弟文》:“嗚呼,爾魂在幾,爾骨在棺,吾親奠酹於爾牀前,茍神理之有知,豈不聞吾此言?!?/p>
何在
何在 (hézài) 在哪里 where 公理何在?斯人
(1).此人?!墩撜Z·雍也》:“斯人也,而有斯疾也?!?唐 杜甫 《殿中楊監(jiān)見示張旭草書圖》詩:“斯人已云亡,草圣秘難得?!?明 劉基 《郁離子·虞孚》:“飲食之人,則人賤之。斯人之謂也。” 李劼人 《天魔舞》第十三章:“說來說去,大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之概?!?/p>
(2).猶斯民。指人民,百姓。 唐 元結(jié) 《與瀼溪鄰里》詩:“斯人轉(zhuǎn)貧弱,力役非無怨。”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《<軍次實錄>序》:“小官等佩讀之餘,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,啟斯人之聾瞶。”
若斯
如此。 漢 王延壽 《魯靈光殿賦》:“茍可貴其若斯,孰亦有云而不珍?!?三國 魏 曹植 《公宴》詩:“飄颻放志意,千秋長若斯。” 南朝 梁 蕭統(tǒng) 《<文選>序》:“若斯之流,又亦繁博。”
李嘉祐名句,故吏部郎中贈給事中韋公挽歌二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天一書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