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外有石經(jīng),參酌正舛訛
出自宋代李石《送浩侄成都學(xué)官》:
憶昔官博士,所得英俊多。
斥去典蜀學(xué),蜀士煩搜羅。
二井轉(zhuǎn)轆轤,猶能挹余波。
袍子白紛紛,有如鏡重磨。
愛汝似二父,此地曾經(jīng)過。
分職有十師,圣門嚴(yán)四科。
儻非一萬卷,難取三百禾。
我有十詠詩,考古煩吟哦。
鼓鐘樂高文,羽翼崇雄軻。
似聞禮殿柏,久矣尋斧柯。
古物天為惜,蒸薪鬼所呵。
堂堂公議地,歲月窮羲娥。
忍此恣橫說,后來敢誰何。
我集四庫書,琬琰藏洛河。
此外有石經(jīng),參酌正舛訛。
熟讀懋汝學(xué),師友相切嗟。
汝有屋三間,竹墅連松坡。
日夜望汝成,門戶高嵯峨。
我貧自有道,一竿釣漁蓑。
后生問老子,守死山之阿。
注釋參考
此外
此外 (cǐwài) 除此以外 besides 在已提到的東西上外加的事情 moreover 此外,還可以使這個小機(jī)件用來壓印可愛的浮雕圖案石經(jīng)
(1).刻在石上的儒家經(jīng)典。 漢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豐 摹古文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左傳》于石,此為石經(jīng)之始。 漢 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見者,有:(1) 漢靈帝 熹平 四年(公元175年) 蔡邕 用隸書寫成的“熹平石經(jīng)”,(2) 三國 魏 齊王 ( 曹芳 ) 正始 (公元240-248年)中用古文、篆、隸三體刻石的“正始石經(jīng)”,亦稱“三體石經(jīng)”。(3) 唐文宗 開成 二年(公元837年)用楷書刻石的“唐開成石經(jīng)”。(4) 后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書“蜀石經(jīng)”,又稱“廣政石經(jīng)”。(5) 宋仁宗 嘉祐 六年(公元1061年)竣工的“北宋石經(jīng)”,因用篆、隸二體,又稱“二字石經(jīng)”。(6) 宋 高宗 時御書刻石的“南宋石經(jīng)”,亦稱“宋高宗御書石經(jīng)”。(7) 清 乾隆 年間刻石的“清石經(jīng)”。參閱 清 顧炎武 《石經(jīng)考》、 清 萬斯同 《石經(jīng)考》、近人 張國淦 《歷代石經(jīng)考》。
(2).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經(jīng)?,F(xiàn)存石碑刻經(jīng)規(guī)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云居寺 附近的石經(jīng)。從 隋 代 大業(yè) 年間(公元七世紀(jì)初)刻起,到 明 代 萬歷 、 天啟 年間(公元十七世紀(jì)初)為止,大部分重要佛經(jīng)都已刻成。 唐 皮日休 《開元寺避暑懷魯望》詩:“石經(jīng)森欲動,珠像儼將恰?!?/p>
參酌
參酌 (cānzhuó) 參考斟酌 deliberate;consider sth.in the light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參酌裁決舛訛
錯亂;錯誤?!哆|史·太祖紀(jì)下》:“舛訛歸正,遐邇無愆?!?清 張廷玉 《上<明史>表》:“第以長編汗漫,抑且雜記舛訛。靖難從亡,傳聞互異;追尊議禮,聚訟紛挐?!薄肚迨犯濉ば谭ㄖ疽弧罚骸爸T臣以律文昉自《唐律》,辭簡義賅,易致舛訛,於每篇正文後增用總注,疏解律義?!?/p>
舛譌:錯誤;錯亂。 明 宋濂 《進(jìn)<元史>表》:“況往牒舛譌之已甚,而他書參考之無憑,雖竭忠勤,難逃疎漏?!?明 胡應(yīng)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·四部正訛上》:“當(dāng) 西漢 末,符命盛行,俗儒增益,舛譌日繁?!?清 王拯 《王剛節(jié)公家傳跋尾》:“兩家子弟,豈心有惡乎是,而故為舛譌者歟。”
李石名句,送浩侄成都學(xué)官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