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同叔子無令笑,綿上之推乃棄官
出自宋代蘇籀《張孺人九十六歲簽判求眉壽堂詩二首》:
蕭同叔子無令笑,綿上之推乃棄官。
咸羨此堂稱圣善,累從治劇勸平反。
晨昏不怠諄諄誨,僮使皆沾洩歡。
紫詔又當稱大國,安輿五馬疊榮觀。
注釋參考
叔子
叔子 (shūzi) 亦稱“小叔子”,丈夫的弟弟 brother-in-law無令
(1).沒有律令。 漢 嚴遵 《道德指歸論·以正治國》:“被道含德,無思無求。無令無法,萬民自化?!?/p>
(2).不使?!段簳じ咦婕o上》:“一夫制治田四十畝,中男二十畝。無令人有餘力,地有遺利?!?唐 岑參 《送王伯倫應(yīng)制授正字歸》詩:“科斗皆成字,無令錯古文?!?/p>
綿上
古地名。 春秋 晉 地。在今 山西省 介休縣 東南四十里 介山 之下。公元前636年, 介之推 隱于 綿上 山中而死, 晉文公 求之不獲,遂以 綿上 之田作為 介之推 的祭田。見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。
棄官
謂自動解職去官。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科場一·典史再舉鄉(xiāng)試》:“﹝ 曹文忠 ﹞為 山西 代州 教職,負才不屑卑冗,欲棄官再就試,為吏部駁奏。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二:“﹝ 朱晦翁 ﹞慨然嘆息道:‘看此世界,直道終不可行!’遂棄官不做,隱居本處 武夷山 中?!?/p>
蘇籀名句,張孺人九十六歲簽判求眉壽堂詩二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