豈惟蠲肺渴,灌頂助三乘
出自宋代丁謂《過武陵甘泉寺留題》:
翠影人疏度,波光瑟瑟凝。
帝家金掌露,仙署玉壺冰。
曉井侵星汲,宵廚向月澄。
豈惟蠲肺渴,灌頂助三乘。
注釋參考
豈惟
見“ 豈唯 ”。
肺渴
謂燥熱思飲。 唐 白居易 《東院》詩:“老去齒衰嫌橘醋,病來肺渴覺茶香。” 五代 王仁裕 《開元天寶遺事·含玉咽津》:“貴妃素有肉體,至夏苦熱,常有肺渴,每日含一玉魚兒於口中,蓋藉其涼津沃肺也?!?宋 陸游 《初夏》詩:“ 閩 川 茶籠猶霑及,肺渴朝來頓欲蘇。”
灌頂
梵語的意譯。原為古 印度 帝王即位的儀式。佛教密宗效此法,凡弟子入門或繼承阿闍梨位時,必須先經(jīng)本師以水或醍醐灌灑頭頂。灌謂灌持,表示諸佛的護念、慈悲;頂謂頭頂,代表佛行的崇高。 唐 法崇 《佛頂尊勝陀羅尼經(jīng)疏》:“所謂灌頂者,若初修道者,入真言門先訪師主大阿闍梨,建立道塲,求灌頂法,入修三密,愿證瑜伽,猶如世間輪王太子,欲紹王位,以承國祚,用七寶瓶,盛四大海水,灌頂方承王位,故號佛子。” 唐 顧況 《行路難》詩之三:“豈知灌頂有醍醐,能使清涼頭不熱?!薄睹晒旁戳鳌肪戆耍骸爸?蒙古國 ,與汗灌頂,病立愈,遂興禪教。”
三乘
三乘車。每乘四馬。 殷 商 時為下大夫的儀制?!抖Y記·少儀》:“貳車者,諸侯七乘,上大夫五乘,下大夫三乘。” 鄭玄 注:“此蓋 殷 制也。”
(1).佛教語。一般指小乘(聲聞乘)、中乘(緣覺乘)和大乘(菩薩乘)。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。亦泛指佛法?!段簳め尷现尽罚骸俺醺藶樾〕耍兴闹B法;中根人為中乘,受十二因緣;上根人為大乘,則俢六度。雖階三乘,而要由修進萬行,拯度億流,彌歷長遠,乃可登佛境矣?!薄段饔斡洝返诙兀骸懊钛萑私?,精微萬法全?!?潘飛聲 《甘露寺》詩:“荒苔佛座參三乘,老樹僧房坐六朝?!?/p>
(2).道教語。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,屬洞真部;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,屬洞元部;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,屬洞神部?!对企牌呋`》卷一:“精研三乘,詳觀四輔?!?/p>
丁謂名句,過武陵甘泉寺留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4天天駕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