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當(dāng)勤秉燭,長愿隨杖屨
出自宋代陳師道《贈關(guān)彥長》:
少年毛初識字,毛已誦子虛毛賦。
嘗疑毛天上人,已離人間去。
蹉跎二十年,久自嘆遲暮。
倦游梁宋間,郤踏江湖路。
此地始逢君,秋陽破朝霧。
白首鬢毛新,青衫顏色故。
問君胡為然,竟坐文字誤。
人事久難知,高才常不遇。
論人較賢智,富貴寧在數(shù)。
不見竹林詩,山王俱不與。
湖塘發(fā)高興,山林有佳處。
迨此閑暇時(shí),觀游莫辭屢。
功名如附贅,得失何用顧。
但當(dāng)勤秉燭,長愿隨杖屨。
注釋參考
秉燭
謂持燭以照明。 唐 孟浩然 《春初漢中漾舟》詩:“良會難再逢,日入須秉燭?!?宋 梅堯臣 《送道損司門》詩:“朝看不足暮秉燭,何暇更尋桃與杏?!薄度龂萘x》第七七回:“起坐內(nèi)室,秉燭看書?!薄都t樓夢》第一一四回:“丫頭秉燭伺候。”
杖屨
(1).手杖與鞋子。古禮,五十歲老人可扶杖;又古人入室鞋必脫于戶外,為尊敬長輩,長者可先入室,后脫鞋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侍坐於君子,君子欠伸,撰杖屨,視日蚤莫,侍坐者請出矣。” 鄭玄 注:“撰猶持也?!?孔穎達(dá) 疏:“撰杖屨者,則君子自執(zhí)杖,在坐著屨?!薄杜f唐書·宦官傳·楊復(fù)恭》:“詔 復(fù)恭 致仕,賜杖屨。”
(2).對老者、尊者的敬稱。 唐 杜甫 《詠懷》之二:“南為 祝融 客,勉強(qiáng)親杖屨,結(jié)託老人星, 羅浮 展衰步。” 仇兆鰲 注:“ 盧 注: 衡山 有 祝融峯 , 董鍊師 在焉,故思一親其杖屨。” 宋 司馬光 《祭穎公文》:“承乏諫垣,造請有禁,不親杖屨,殆將再期,豈意一朝忽為永訣。”
(3).拄杖漫步。 唐 杜甫 《祠南夕望》詩:“興來猶杖屨,目斷更云沙。” 宋 辛棄疾 《水調(diào)歌頭·盟鷗》詞:“先生杖屨無事,一日走千回?!?明 許時(shí)泉 《同甲會》:“杖屨問從何處,蒼山赤葉林丘。”
陳師道名句,贈關(guān)彥長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