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釋印肅《頌證道歌證道歌》:
二乘精進勿道心,南宗北祖亂紛紜。
雖是善困招惡果,幾時解得見天真。
注釋參考
二乘
即貳乘。副車?!读凶印ぶ苣峦酢罚骸?巨蒐氏 乃獻白鵠之血以飲王,具牛馬之湩以洗王之足,及二乘之人?!?/p>
佛教語。一般。包括聲聞乘與緣覺乘。 南朝 梁 沉約 《內(nèi)典序》:“義隱三藏之外,事非二乘所窺?!薄毒暗聜鳠翡洝せ勰艽髱煛罚骸叭粢灾腔壅諢勒?,此是二乘小兒,羊、鹿等機。上智大根,悉不如是。” 呂澂 《中國佛學源流略講》第二講:“二乘只是方便,大乘才是究竟?!?/p>
精進
精進 (jīngjìn) 在某方面一心進取 be absorbed and desirous to do better 努力精進道心
(1).指天理,義理?!稌ご笥碇儭罚骸叭诵奈┪#佬奈┪?。” 蔡沉 集傳:“心者,人之知覺,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。指其發(fā)於形氣者而言,則謂之人心,指其發(fā)於義理者而言,則謂之道心。” 宋 葉夢得 《避暑錄話》卷上:“道心者,喜怒哀樂之未發(fā)者也。” 清 王夫之 《張子正蒙注·大心》:“其直指人心見性,妄意天性,不知道心,而以惟危之人心為性也?!?馮友蘭 等注:“ 宋 儒認為道心就是天理,人心就是人欲。天理是精微的,人欲是危險的?!?/p>
(2).客觀事物最基本的精神。 漢 王充 《論衡·薄葬》:“事莫明於有效,論莫定於有證,空言虛語,難得道心,人猶不信?!?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原道》:“爰自 風 姓,暨於 孔氏 ,玄圣創(chuàng)典,素王述訓,莫不原道心以敷章,研神理而設教?!?陸侃如 注:“道是自然之道,那么道的心應該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?!?/p>
(3).佛教語。菩提心;悟道之心。 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傳·yi{1-1}解四·釋道溫》:“yi{1-1}解足以析微,道心未易可測?!薄秹?jīng)·般若品》:“自若無道心,闇行不見道?!薄段饔斡洝返谝换兀骸爸灰娔前嗖恐泻鎏鲆粋€通臂猿猴,厲聲高叫道:‘大王若是這般遠慮,真所謂道心開發(fā)也?!?/p>
南宗
我國佛教禪宗、道教、山水畫均有南宗、北宗之分。詳“ 南北宗 ”。
紛紜
紛紜 (fēnyún) diverse and confused 眾多而雜亂 言論、事情等 眾說紛紜 彼此錯雜,紛紜拿斗,敵槍終不能發(fā)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類鈔·戰(zhàn)事類》 眾多的樣子,引申為羅唆,找麻煩 新婦謂府吏:“勿復重紛紜。”——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釋印肅名句,頌證道歌證道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