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宋庠《登大明寺塔》:
故歲搖落時,憑高望揚越。
流光不我與,復此值凋節(jié)。
孤塔踞層岡,仙盤湧漻泬。
病足攀危梯,寸晷或三歇。
浩蕩佛界寬,凌兢客心折。
遠岫幾培塿,空江一明滅。
海日棲簷題,霜風語鈴舌。
荒墟自今古,大塊靡封埒。
豁若醯覆開。
醒如豆聰撤。
哀哉人間世,小智互紛結。
豕虱論是非,蠻蝸定雄杰。
倀倀百代俗,唧唧九流說。
推致無窮中,秋毫共飄瞥。
圣人小天下,樂意遺來哲。
矧余蒙鄙姿,輕蹈榮利轍。
溷濁六塵并,讙呶太和泄。
薄言真境游,追悟生理缺。
洗心刻來誓,回步懲曩跌。
甘露多馀滋,圣關有幽鐍。
咄嗟朝市人,此路非爾躡。
注釋參考
溷濁
溷濁 (hùnzhuó) 同“混濁” muddy;turbid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?!冻o·屈原·涉江》六塵
佛教語。即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與“六根”相接,便能染污凈心,導致煩惱?!秷A覺經》卷上:“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。” 宗密 疏:“六塵是境,識體是心。” 南朝 宋 鮑照 《佛影頌》:“六塵煩苦,五道綿劇。” 宋 司馬光 《送李益之侍郎致政歸廬山》詩之二:“六塵皆外物,萬法盡迷途?!?明 劉基 《松風閣記》之二:“我佛以清浄六塵為明心之本,凡耳目之入,皆虛妄耳。” 瞿秋白 《豬八戒》:“一切愛戀六塵,以至于‘zhen{1-1}善{1~1}美是沒有的,是幻執(zhí)的……不如努力把漆黑一團都滅絕了,成個正覺’,得證涅槃?!?/p>
讙呶
喧嘩叫鬧。《詩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“載號載呶” 毛 傳:“號呶,號呼讙呶也?!薄端问贰ば⒆诩o》:“軍民讙呶者,執(zhí)送大理寺鞫之。”《花月痕》第四八回:“正待説下,忽四邊人聲洶洶,萬馬齊奔,又像白天斗法時讙呶?!?/p>
太和
見“ 太和 ”。
亦作“ 大和 ”。1.天地間沖和之氣。《易·乾》:“保合大和,乃利貞?!贝螅槐咀鳌?太 ”。 朱熹 本義:“太和,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。”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沐浴玄德,稟卬太和?!薄段倪x》作“太龢”。 唐 元稹 《競渡》詩:“數極鬭心息,大和蒸混元?!?清 陳夢雷 《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》:“神人之怨恫俱消,太和積為豐登之慶?!?/p>
(2).人的精神、元氣;平和的心理狀態(tài)。 唐 劉長卿 《同姜濬題裴式微余干東齋》詩:“藜杖全吾道,榴花養(yǎng)太和?!?宋 司馬光 《論燕飲狀》:“伏望陛下當此之際,悉罷燕飲,安神養(yǎng)氣……無益奉養(yǎng)者,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。” 宋 陸游 《蓬戶》詩:“白頭萬事都經遍,莫為悲傷損太和?!?/p>
(3).謂太平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七啟》:“吾子為太和之民,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?!薄段倪x·顏延之<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>》:“太和既融,收華委世。” 李善 注:“太和,謂太平也?!?唐 陸贄 《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》:“思與海內同臻大和?!?宋 宋祁 《宋景文公筆記·考古》:“天下太和,兵革不興?!?清 唐孫華 《國學進士題名碑》詩:“昔聞有 明 全盛日,長養(yǎng)宇宙登太和?!?/p>
(4).和睦。 清 惲敬 《答陳云渠書》:“然家庭大和,文史足用,仰不愧古,俯不愧今,吾弟固有以自樂矣。”
(5). 魏 鼓吹曲名。《晉書·樂志下》:“改《上邪》為《太和》,言 明帝 繼體承統(tǒng), 太和 改元,德澤流布也。”
(6).雅樂名。 唐 段安節(jié) 《樂府雜錄·雅樂部》:“郊天及諸壇祭祀,即奏太和、沖和、舒和三曲?!薄督鹗贰分旧稀罚骸澳巳〈髽放c天地同和之義,名之曰‘太和’?!?/p>
宋庠名句,登大明寺塔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