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吳文英《風流子》:
金谷已空塵。
薰風轉、國色返春魂。
半敧雪醉霜,舞低鸞翅,絳籠蜜炬,綠映龍盆。
窈窕繡窗人睡起,臨砌脈無言。
慵整墮鬟,怨時遲暮,可憐憔悴,啼雨黃昏。
輕橈移花市,秋娘渡、飛浪濺濕行裙。
二十四橋南北,羅薦香分。
念碎劈芳心,縈思千縷,贈將幽素,偷翦重云。
終待鳳池歸去,催詠紅翻。
注釋參考
二十四橋
故址在 江蘇省 揚州市 江都縣 西郊。 唐 杜牧 《寄揚州韓綽判官》詩:“二十四橋明月夜,玉人何處教吹簫?”《方輿勝覽》謂 隋 代已有二十四橋,并以城門坊市為名。 宋 韓令坤 筑州城,別立橋梁,所謂二十四橋或存或廢,已難查考。 宋 沉括 《夢溪補筆談·雜志》:“ 揚州 在 唐 時最盛。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,東西七里三十步,可紀者有二十四橋。最西 濁河 茶園橋 ……自 驛橋 北河流東出,有 參佐橋 ,次東水門,東出有 山光橋 。”系指 揚州 城外西自 濁河橋 茶園橋 起,東至 山光橋 止沿途所有的橋。 清 李斗 《揚州畫舫錄·岡西錄》則以為:“ 廿西橋 即 吳家磚橋 ,一名 紅藥橋 ……《揚州鼓吹詞序》云: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,故名?;蛟患垂胖臉?,二説皆非。”后用以指歌舞繁華之地。 宋 周邦彥 《玉樓春·惆悵詞》:“天涯回首一消魂,二十四橋歌舞地?!?元 薩都剌 《題清涼亭》詩:“二十四橋秋水白, 淮南 八月瀉銀河?!?/p>
南北
南北 (nán-běi) 北方和南方 north and south 南端到北端之間的距離 from north to south羅薦
絲織席褥。 唐 劉禹錫 《秦娘歌》:“長鬟如云衣似霧,錦茵羅薦承輕步?!?宋 周邦彥 《玲瓏四犯》詞:“夜深偷展香羅薦。暗窗前、醉眠蔥蒨。”
香分
猶香錢?!都t樓夢》第八一回:“柜子里無數(shù)紙人兒。底下幾篇小帳,上面記著某家驗過,應找銀若干。得人家油錢香分也不計其數(shù)?!眳⒁姟?香錢 ”。
吳文英名句,風流子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