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朝張文琮《賦橋》
造舟浮謂日,鞭石表秦初。星文遙寫漢,虹勢尚凌虛。
已授文成履,空題武騎書。別有臨濠上,棲偃獨觀魚。
注釋參考
造舟
周文王 成婚時,曾并船為橋,納聘于 渭水 。《詩·大雅·大明》:“大邦有子,俔天之妹。文定厥祥,親迎于 渭 。造舟為梁,不顯其光?!?朱熹 集傳:“文,禮;祥,吉也。言卜得吉而以納幣之禮,定其祥也。造,作;梁,橋也。作船於水,比之而加版於其上,以通行者,即今之浮橋也。傳曰:天子造舟,諸侯維舟,大夫方舟,士特舟。 張子 曰:造舟為梁, 文王 所制,而 周 世遂以為天子之禮也?!焙笠蛞灾敢皂樞虿⒘兄鄞?。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造舟清池,惟水泱泱?!?薛綜 注:“造舟,以舟相比次為橋也?!?唐 王邱 《法藏禪師塔銘序》:“有 隨信行禪師 與在世造舟為梁,大開普敬認(rèn)惡之宗,將藥破病之説。”一說,為聚集舟船。 楊樹達 《積微居小學(xué)述林·詩造舟為梁解》:“注家説造舟為比舟,其義誠是,然造訓(xùn)為比,古書訓(xùn)詁未見。余謂造當(dāng)讀為聚,造舟謂聚合其舟也。古音聚在侯部,造在幽部,二部音近,故造聚可通作?!币嗵刂傅弁跤?。 楊樹達 《積微居小學(xué)述林·詩造舟為梁解》:“注家説造舟為比舟,其義誠是,然造訓(xùn)為比,古書訓(xùn)詁未見。余謂造當(dāng)讀為聚,造舟謂聚合其舟也。古音聚在侯部,造在幽部,二部音近,故造聚可通作。”亦特指帝王迎婚?!稌x書·后妃傳序》:“是以哲王垂憲,尤重造舟之禮;詩人立言,先奬《葛覃》之訓(xùn)。”
鞭石
(1).《藝文類聚》卷七九引 晉 伏琛 《三齊略記》:“ 始皇 作石橋,欲過海觀日出處。于時有神人,能驅(qū)石下海, 城陽 一山石,盡起立。嶷嶷東傾,狀似相隨而去。云石去不速,神人輒鞭之,盡流血,石莫不悉赤,至今猶爾。”后遂以“鞭石”為神助的典故。 北周 庾信 《哀江南賦》:“東門則鞭石成橋,南極則鑄銅為柱。” 宋 蘇軾 《兩橋詩·西新橋》:“岌岌類鞭石,山川非 會稽 ?!?元 陳樵 《蔗庵賦》:“ 秦 人鞭石而望洋, 謝娥 入海而增喟?!?明 王世貞 《太和即事》詩之一:“路疑鞭石就,室似鑿空懸?!?/p>
(2).相傳 難留城 (今 湖北 宜昌 )山上有一石洞,洞中有兩塊大石,俗名陰陽石。陰石常濕,陽石常燥。每遇水旱不調(diào),百姓便進洞祈福。天旱則鞭打陰石得雨,雨多則鞭打陽石天晴。事見 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(jīng)注·夷水》。后作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。 北周 庾信 《和樂儀同苦熱》:“鞭石未成雨,鳴鳶不起風(fēng)?!?唐 杜甫 《雷》詩之二:“暴尪或前聞,鞭石非稽古。”
張文琮名句,賦橋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