琵琶流怨,都入相思調(diào)
出自宋代張先《謝池春慢·玉仙觀道中逢謝媚卿》:
繚墻重院,時(shí)聞?dòng)?、啼鶯到。
繡被掩馀寒,畫幕明新曉。
朱檻連空闊,飛絮無多少。
徑莎平,池水渺。
日長風(fēng)靜,花影閑相照。
塵香拂馬,逢謝女、城南道。
秀艷過施粉,多眉生輕笑。
斗色鮮衣薄,碾玉雙蟬小。
歡難偶,春過了。
琵琶流怨,都入相思調(diào)。
注釋參考
琵琶
琵琶 (pípa) 中國的一種四弦樂器,彈奏如吉他,其主要部分大如詩琴,頸部有琴柱12個(gè)以上,伸入主體部分的琵琶,是在西漢“裁箏筑”的基礎(chǔ)上逐步發(fā)展起來的。它從西漢試制,歷東漢、魏晉、至隋唐,基本定型。它在漢末魏初始獲“枇杷”名。魏晉時(shí),因“枇杷”二字音,改名“琵琶” pi-pa,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相思
相思 (xiāngsī) 互相思念,多指男女彼此思慕 lovesickness;yearning between lovers張先名句,謝池春慢·玉仙觀道中逢謝媚卿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