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林泳《蔬餐》:
山人藜莧慣枯腸,上頓時(shí)憑般若湯。
折項(xiàng)葫蘆初熟美,著毛蘿卜久煨香。
炊粱剪韭貧聊辦,煮餅澆蔥病未嘗。
晦叔十齋從客笑,空房巾缽似支郎。
注釋參考
葫蘆
葫蘆 (húlu) bottle gourd 一年生蔓草,葉如心形、互生,花白色,果實(shí)如大小二球重疊,除其果肉,可充器皿 該蔓草之果實(shí) 葫蘆屬某些植物的泛稱 用作中藥的該種植物的干燥果實(shí),用于利尿消腫 bottle gourd peel 滑車的俗稱 block;block and tackle;tackle 由葫蘆殼做的器具(如瓶、壺) calabash 取一葫蘆?!巍?歐陽(yáng)修《歸田錄》 糊涂,宋元時(shí)有“葫蘆提”俗語(yǔ),意即糊里糊涂;葫蘆廟,《紅樓夢(mèng)》里虛擬的廟名。意即糊里糊涂的地方 muddled蘿卜
蘿卜 (luóbo) 又名“萊菔”、“蘿白”、“菜頭”、“薺根”、“地酥”、“土酥”等。十字花科,蘿卜屬一、二年生草本植物。肉質(zhì)直根呈圓錐、長(zhǎng)圓錐、扁圓等形,肥厚多肉,白、綠、紅或紫色等,葉大,總狀花序,花白或淺紫色,原產(chǎn)中國(guó),各地有栽培,是普通的蔬菜 radish;garden radish; turnip林泳名句,蔬餐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