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李清臣《謁金門·楊花落》
綠野帶紅山落角,桃杏參差殘萼。歷歷危檣沙外泊,東風(fēng)晚來惡。
譯文
在一條小溪拐彎的地方,有一所周圍圍著槿樹籬笆的茅舍。雞鳴狗吠之聲,時斷時續(xù),從草房的南邊和北邊傳來。水邊的茭白的葉子已經(jīng)長大,茭白也可以采來做成美味的菜了。那葒草,葉呈紅色,也已開放。門外池塘里蕩漾著碧波。雖然,在茅舍外,看不見那忙于織布的農(nóng)家婦女,但她那“軋軋鳴梭”的急促的織布聲,卻從房屋里傳到外邊來。
注釋
⑵菰(gū)葉:多年生草本植物,多生于我國南方淺水中。春天生新芽,嫩莖名茭白,可作蔬菜。秋天結(jié)實如米葉菰米,可煮食。
⑶水葓(hóng):即葒草。生于路旁和水邊濕地,喜陽、溫暖和濕潤,耐瘠薄,不擇土壤,在濕地里野生。
李清臣名句,謁金門·楊花落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