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朝劉滄《江樓月夜聞笛》
南浦蒹葭疏雨后,寂寥橫笛怨江樓。思飄明月浪花白,
聲入碧云楓葉秋。河漢夜闌孤雁度,瀟湘水闊二妃愁。
發(fā)寒衣濕曲初罷,露色河光生釣舟。
注釋參考
1.首句交代了環(huán)境特征,“疏雨后”“寂寥橫笛”等,為全詩定下了凄清寂寥的感情基調(diào)。
2.第三聯(lián)抒發(fā)了詩人孤獨寂寞以及聽笛聲所起的哀怨情感,詩人是通過借景抒情、情景交融、用典來表現(xiàn)抒發(fā)的。作者自比為孤雁,在疏雨落后的江面,凄清冷寂的夜晚徘徊,飛渡,借用瀟湘二妃的典故,極言其景之凄清,情之慘淡,笛聲之哀怨。
詳述:
由詩題可見,這是一首寫景詩,一定是詩人即景生情,有所寄托。江樓,交代詩人立足之地,一定是詩人登樓遠眺,有所見聞有所感悟,才寫下了此詩。月夜,既交代了時間,又交代了情境:詩人在一個月夜之下,因為難眠而登上江樓之上,可見詩人的內(nèi)心是不平靜的。聞笛,交代了事件,詩人就是在這個不眠的夜月之下聽到了笛子之聲。這種音樂讓詩人的內(nèi)心產(chǎn)生了什么樣的感覺呢?讓我們走近詩歌,具體感受一下吧。
“南浦蒹葭疏雨后,寂寥橫笛怨江樓。”詩歌的首聯(lián),寥寥幾筆,即入詩題,“南浦”,南邊的水濱,交代地點,即南邊水濱的高樓之上;“蒹葭疏雨后”,點明詩境,一陣稀稀疏疏、淅淅瀝瀝的小雨過后,明月破霧而出,那經(jīng)雨的蒹葭之上,可能還掛著冰冷的水珠,與冷月的清輝相映,就在詩人倍感清冷之際,一聲長笛從江樓之上乍然而起,空闊寂寥,充滿幽怨,更加深了詩人內(nèi)心的愁苦。首句交代了環(huán)境特征,“疏雨后”“寂寥橫笛”等,為全詩定下了凄清寂寥的感情基調(diào)。“
“南浦”,在中國古文化意象中,同“長亭”、“勞勞亭”等一樣,已經(jīng)成為送別離恨的代名詞。
頷聯(lián)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,“思飄明月浪花白,聲入碧云楓葉秋。”在清冷的月光之下翻滾著波濤,一“白”字,把水光接天,水色與月輝相映的景色再現(xiàn)出來。望著疏雨后的寬闊的江面,凄清冷寂,只有江水在無聲地涌動,細碎的月影倒映在水中浮動著光波,詩人的思緒飄然而飛,不知飛向了哪里,“寂寞橫笛”,聲聲 哀怨 ,直穿湛朗清寂的夜空,透過山林的每一片經(jīng)霜的楓葉,訴說著瑟瑟的秋音。引出下聯(lián)內(nèi)心的懷想。
“河漢夜闌孤雁度”,“河漢”即銀河,“夜闌”,即是夜深了。詩人禁不住仰望夜空,早已是星河寥落,夜已經(jīng)很深了,空闊寂寞之感已然,一只大雁鳴叫著從頭頂飛過,勾起詩人不盡的情思。孤雁離群,正是詩人的自況,一種寂寥,一種落寞,一種孤獨,濃縮于心。望著茫茫無際的江面,詩人脫口而出“瀟湘水闊二妃愁”,“瀟湘水闊”,意味著路途遙遙,渺無可尋。“二妃” ,此指舜帝二妃,即娥皇與女英。傳說,堯帝的兩個女兒,是帝舜的妻子。四千多年前, 堯見舜德才兼?zhèn)?,為人正直,辦事公道,刻苦耐勞,深得人心,便將其首領(lǐng)的位置禪讓給舜,并把兩個女兒娥皇、女英嫁給舜為妻。后來舜帝巡視南方,娥皇、女英追蹤至洞庭湖,聞舜帝死于蒼梧之野,二女便在君山泣血而死,從此君山的青竹便浸染了斑斑血淚。楚人哀之,將洞庭山改名為君山,并在山上為她倆筑墓安葬,造廟祭祀。其實墓也簡陋,墓前立有大書“虞帝二妃之墓”的墓碑。此處,詩人化用此典故,產(chǎn)生聯(lián)想,他想到自己的妻子,也像二妃一樣因茫茫煙水之隔而在苦苦地思念自己,這一聯(lián)想,不但拓展了詩境,更有力地襯托出自己對親人的懷想與思念。
這一聯(lián),詩人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。其景之凄清,情之慘淡,笛聲之幽怨,更讓詩人心緒難寧 幽思不斷。
最后一聯(lián),“發(fā)寒衣濕曲初罷,露色河光生釣舟。”,上聯(lián)承前,哀怨的笛聲剛剛結(jié)束,正是夜深人寂,疏雨后的冷月清江,讓登上江樓的詩人毛發(fā)生寒,夜露的濃重將詩人的衣著打濕,只見水露之色與江面的晨曦交相輝映,遠遠地,已經(jīng)有漁舟開始垂釣了??梢韵胍?,詩人的情思有多深,有多重,以至于整夜未眠。以這一景作結(jié),更有回味無窮的余地。讓我想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寫琵琶女彈曲藝術(shù)效果的詩句:“東船西舫悄無言,唯見江心秋月白。”真?zhèn)€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后記:因查不到相關(guān)的資料,管窺之見,僅供參考。
劉滄名句,江樓月夜聞笛名句
- 10云視聽小電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