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代劉禹錫《插田歌》:
岡頭花草齊,燕子?xùn)|西飛。
田塍望如線,白水光參差。
農(nóng)婦白纻?cè)?,農(nóng)父綠蓑衣。
齊唱郢中歌,嚶佇如竹枝。
但聞怨響音,不辨俚語詞。
時時一大笑,此必相嘲嗤。
水平苗漠漠,煙火生墟落。
黃犬往復(fù)還,赤雞鳴且啄。
路旁誰家郎,烏帽衫袖長。
自言上計吏,年幼離帝鄉(xiāng)。
田夫語計吏,君家儂定諳。
一來長安道,眼大不相參。
計吏笑致辭,長安真大處。
省門高軻峨,儂入無度數(shù)。
昨來補衛(wèi)士,唯用筒竹布。
君看二三年,我作官人去。
注釋參考
計吏
(1).古代州郡掌簿籍并負(fù)責(zé)上計的官員。《漢書·循吏傳·文翁》:“減省少府用度,買刀布 蜀 物,齎計吏以遺博士。” 唐 李咸用 《宿隱者居》詩:“曙鳥枕前起,寒泉夢里聞;又須隨計吏,鷄鶴逈然分。” 清 袁昶 《北游詩五章》之一:“昨登賈胡舶,浪逐計吏箯?!?吳晗 《先元璋傳》第七章二:“按照規(guī)定,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府、州、縣都得派計吏到戶部,報告地方財政收支帳目?!?/p>
(2).考成的官員。 漢 王充 《論衡·須頌》:“得詔書到,計吏至,乃聞圣政。”
(3).指考察官吏。 明 趙南星 《送郡伯二翁南公入朝序》:“夫入朝以計吏也,計吏以安民也,然郡國之人曰,百姓率三年而大創(chuàng)。” 清 魏象樞 《吏科奏疏》:“竊惟三年計吏,名曰考績,蓋考察政績之成與不成,以行朝廷黜陟之da{1*1}法也。”
致辭
致辭 (zhìcí) 在儀式上講表示勉勵、感謝、祝賀、哀悼等的話 adress;speak;talk;make(或deliver)a speech長安
[Chang'an] 長安地名始于秦朝,西漢、隋、唐等朝的都城,在今陜西西安一帶
詳細(xì)解釋(1).古都城名。 漢高祖 七年(公元前200年)定都于此。此后 東漢 獻帝 初、 西晉 愍帝 、 前趙 、 前秦 、 后秦 、 西魏 、 北周 、 隋 、 唐 皆于此定都。 西漢 末綠林、赤眉, 唐 末 黃巢 領(lǐng)導(dǎo)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也曾建都于此。故城有二: 漢 城筑于 惠帝 時,在今 西安市 西北。 隋 城筑于 文帝 時,號 大興城 ,故址包有今 西安城 和城東、南、西一帶。 唐 末就舊城北部改筑新城,即今 西安城 。
(2). 唐 以后詩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稱。 唐 李白 《金陵》詩之一:“ 晉 家南渡日,此地舊 長安 ?!?宋 周密 《武林舊事·淳熙八年》:“雪卻甚好,但恐 長安 有貧者。” 清 龔自珍 《同年馮文江索詩贈行》:“ 馮君 才大行孔修,少年挾策 長安 游?!?/p>
大處
(1).大地方。 唐 劉禹錫 《插田歌》:“計吏前致辭, 長安 真大處?!?/p>
(2).大的方面。如:大處著眼,小處著手。
劉禹錫名句,插田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