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聞治杯酌,避去禮亦諧
出自宋代韓維《景仁欠道齋禮院予與和叔過之值其方飲引去二》:
肅肅奉常署,高門敞天街。
群英謹(jǐn)邦祠,先事戒潔齋。
我時過其舍,值與眾客儕。
方聞治杯酌,避去禮亦諧。
愧無孟公名,安使所至懷。
不知賢豪意,未遽見棄排。
明日出長篇,正聲謝淫哇。
如畏明義重,殷勤懼暌乖。
幾時持筆和,落紙還成揩。
何以敘繾綣,晨當(dāng)策疲騧。
注釋參考
方聞
(1).博洽多聞。《漢書·武帝紀(jì)》:“今禮崩樂壞,朕甚閔焉。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,咸薦諸朝。” 劉壎 《隱居通議·雜錄》引 宋 咸淳 六年二月一日詔書:“今天下方聞之士,素所藴抱,有志當(dāng)世?!?康有為 《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》:“其博學(xué)方聞之士,文章爾雅,援引今故,間徵子緯,旁及異域,則以為犯功令而黜落之?!?/p>
(2).指博洽多聞之士。 黃人 《<清文匯>序》:“雖網(wǎng)羅未廣,疏漏正多,尚有俟海內(nèi)方聞,俛為增益?!?/p>
(3).見“ 方聞科 ”。
杯酌
亦作“桮酌”。1.一杯所盛,喻少量。《南史·何敬容傳》:“暴鰓之魚,不念杯酌之水?!?/p>
(2).酒杯。借指酒或酒肴。 唐 戴叔倫 《奉陪李大夫九日宴龍沙》詩:“莫怪沙邊倒,偏霑杯酌餘。” 宋 楊萬里 《秋夕雨馀》詩:“老眼那能舒簡編,只要玉蟲伴杯酌?!?明 謝肇淛 《五雜俎·天部一》:“予觀官府之救護(hù)者,既蝕而后往,一拜而退,桮酌相命,俟其復(fù)也,復(fù)一拜而訖事?!?/p>
避去
避開;離去。 漢 焦贛 《易林·隨之訟》:“逐兔驅(qū)狼,避去不祥。”《宋史·王旦傳》:“其廨舊傳有物怪憑戾,居多不寧。 旦 將至前夕,守吏聞羣鬼嘯呼云:‘相君至矣,當(dāng)避去。’自是遂絶?!?明 袁宏道 《靈巖》:“余笑謂僧曰:‘此美人環(huán)珮釵釧聲,若受具戒乎?宜避去?!?/p>
韓維名句,景仁欠道齋禮院予與和叔過之值其方飲引去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