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代張籍《南歸》:
促促念道路,四支不常寧。
行車未及家,天外非盡程。
骨肉待我歡,鄉(xiāng)里望我榮。
豈知東與西,憔悴竟無成。
人言苦夜長,窮者不念明。
懼離其寢寐,百憂傷性靈。
世道多險(xiǎn)薄,相勸畢中誠。
遠(yuǎn)游無知音,不如商賈行。
達(dá)人有常志,愚夫勞所營。
舊山行去遠(yuǎn),言歸樂此生。
注釋參考
促促
(1).猶短短的。指時(shí)間。 三國 魏 曹操 《蒼舒誄》:“促促百年,亹亹行暮。”
(2).猶短短的。指空間。 唐 張籍 《山頭鹿》詩:“山頭鹿,雙角芟芟,尾促促。”
(3).匆匆。 晉 陸機(jī) 《豫章行》:“促促薄暮景,亹亹鮮克禁?!?唐 劉禹錫 《途中早發(fā)》詩:“中庭望啟明,促促事晨征?!?宋 蘇軾 《仙都山鹿》詩:“日月何促促,塵世苦局束。” 馮至 《北游》詩:“匆匆地來,促促地去,匆促的人生!”
(4).拘謹(jǐn)小心貌。 唐 韓愈 《唐故河南令張君墓志銘》:“諸曹白事,不敢平面視。共食公堂,抑首促促就哺歠?!?/p>
(5).勞苦不安貌。 唐 李益 《促促曲》:“促促何促促, 黃河 九回曲。嫁與棹船郎,空牀將影宿?!?唐 王建 《促促詞》:“促促復(fù)刺刺,水中無魚山無石。少年雖嫁不將歸,白頭猶著父母衣?!薄度圃姟肪矶虐俗鳌洞儇菰~》,首句作“促剌復(fù)促剌”。剌,“刺”的誤字。 清 方苞 《顧友訓(xùn)墓志銘》:“相視飲泣,意緒促促?!?/p>
(6).象聲詞。蟲鳴聲。 唐 王建 《當(dāng)窗織》詩:“草蟲促促機(jī)下啼,兩日催成一匹半?!?唐 李咸用 《山中夜坐寄故里友生》詩:“蟲聲促促催鄉(xiāng)夢,桂影高高掛旅情?!?明 高啟 《秋懷》詩之二:“促促草下蟲,催我索故衣?!?/p>
(7).象聲詞。機(jī)杼聲。 宋 梅堯臣 《促織》詩:“札札草間鳴,促促機(jī)上聲?!?/p>
(8).象聲詞。沙上急走聲。 唐 李賀 《黃家洞》詩:“雀步蹙沙聲促促,四尺角弓青石鏃。”
念道
見“ 念到 ”。
四支
四肢?!兑住だぁ罚骸熬狱S中通理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,而暢於四支,發(fā)於事業(yè),美之至也?!?孔穎達(dá) 疏:“四支,猶人手足,比於四方物務(wù)也?!?唐 陸龜蒙 《和新秋即事三首韻》:“愁尋冷落驚雙鬢,病得清涼減四支?!?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嫦娥》:“四支已冰,焉有生理!” 魯迅 《墳·我之節(jié)烈觀》:“雖然是他發(fā)聲,卻和四支五官神經(jīng)內(nèi)臟都有關(guān)系?!?/p>
不常
(1).不固定?!稌ひ劣?xùn)》:“惟上帝不常,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?!?孔 傳:“天之禍福惟善惡所在,不常在一家?!?漢 張衡 《西京賦》:“不常厥土, 盤庚 作誥?!?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比興》:“夫比之為義,取類不常:或喻於聲,或方於貌,或擬於心,或譬於事?!?/p>
(2).異常;反常。《晏子春秋·諫下十三》:“作服不常,以笑諸侯?!?吳則虞 集釋引 蘇輿 云:“言作不常之服,以為笑于諸侯?!?元 元懷 《拊掌錄》:“畫人物不常,鳥或四足,獸或兩翼,人或儒冠而僧衣?!?/p>
(3).不平凡;卓越。 晉 陶潛 《搜神后記》卷四:“夜夢一女,年可十七八,顏色不常。”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文學(xué)》:“ 習(xí)鑿齒 史才不常, 宣武 甚器之。未三十,便用為 荊州 治中。” 前蜀 韋莊 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》:“去國時(shí)雖久,安邦志不常?!?/p>
(4).時(shí)常?!缎咽篮阊浴だ钣裼ⅹz中訟冤》:“﹝ 焦氏 ﹞待婢僕們也十分寬恕,不常賞賜小東西?!?/p>
(5).猶無常。死的婉辭。 唐 韓愈 《祭故陜府李司馬文》:“如何不常,以至大故!”
張籍名句,南歸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夢幻旅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