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代李商隱《韓碑》:
元和天子神武姿,彼何人哉軒與羲。
誓將上雪列圣恥,坐法宮中朝四夷。
淮西有賊五十載,封狼生貙貙生羆。
不據(jù)山河據(jù)平地,長戈利矛日可麾。
帝得圣相相曰度,賊斫不死神扶持。
腰懸相印作都統(tǒng),陰風(fēng)慘澹天王旗。
愬武古通作牙爪,儀曹外郎載筆隨。
行軍司馬智且勇,十四萬眾猶虎貔。
入蔡縛賊獻太廟,功無與讓恩不訾。
帝曰汝度功第一,汝從事愈宜為辭。
愈拜稽首蹈且舞,金石刻畫臣能為。
古者世稱大手筆,此事不系于職司。
當(dāng)仁自古有不讓,言訖屢頷天子頤。
公退齋戒坐小閣,濡染大筆何淋漓。
點竄堯典舜典字,涂改清廟生民詩。
文成破體書在紙,清晨再拜鋪丹墀。
表曰臣愈昧死上,詠神圣功書之碑。
碑高三丈字如斗,負以靈鰲蟠以螭。
句奇語重喻者少,讒之天子言其私。
長繩百尺拽碑倒,粗砂大石相磨治。
公之斯文若元氣,先時已入人肝脾。
湯盤孔鼎有述作,今無其器存其辭。
嗚呼圣王及圣相,相與烜赫流淳熙。
公之斯文不示后,曷與三五相攀追。
愿書萬本誦萬遍,口角流沫右手胝。
傳之七十有二代,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。
注釋參考
退齋
退歸齋戒。 漢 賈誼 《新書·解縣》:“然后退齋三日,以報高廟?!?/p>
濡染
(1).沾染;受熏陶。 唐 歐陽詹 《出門賦》:“路實多岐,絲無定色,任玄黃之濡染,信疆理之南北?!?宋 蘇籀 《欒城先生遺言》:“公言近世學(xué)問,濡染陳俗, 卻人 雖善士,亦或不免?!?清 陳康祺 《郎潛紀聞》卷四:“后 文正 子 文清 相國, 文莊 子 山舟 學(xué)士,果濡染家學(xué),八法冠時,碑版大書,照曜四裔?!?/p>
(2).謂描繪和表現(xiàn)。 聞一多 《詩與批評》:“ 杜甫 之后有了 白居易 , 白居易 不單是把筆濡染著社會,而且他為當(dāng)前的事物提出他的主張與見解。”
(3).浸濕。常指運筆寫字作畫。 唐 李商隱 《韓碑》詩:“公退齋戒坐小閤,濡染大筆何淋灕!” 宋 何薳 《春渚紀聞·紫姑大書字》:“墨漿以大器貯,備濡染也?!?明 高濂 《玉簪記·手談》:“[外]仙姑手中佳扇,為何無人題寫?[旦]欲求足下濡染,未敢輕凟?!?郭沫若 《木筆》詩:“蘸足紫墨水,好向紙上寫新詩,問誰在濡染大筆,這樣地淋漓?”
大筆
大筆 (dàbǐ) 敬語。贊揚某人的書法造詣或文章寫作水平 masterpiece of well-known writer 大筆 (dàbǐ) 數(shù)量或價值相當(dāng)大的 substantial;a large sum 在交易中賺了一大筆錢淋漓
淋漓 (línlí) 液體濕濕地淌下,即流滴的樣子 dripping wet 淋漓不凈 形容痛快 be free from inhibition 淋漓肺腑之言李商隱名句,韓碑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