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在京國(guó),心跡自逍遙
出自唐代喻鳧《贈(zèng)張濆處士》:
露白覆棋宵,林青讀易朝。
道高天子問,名重四方招。
許鶴歸華頂,期僧過石橋。
雖然在京國(guó),心跡自逍遙。
注釋參考
雖然
雖然 (suīrán) ——用在上半句,下半句多用“但是”、“可是”、“卻”等與它呼應(yīng),表示承認(rèn)前邊的為事,但后邊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even if though; although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,勞動(dòng)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,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。——魯迅《故鄉(xiāng)》 雖然如此,雖是這樣;即使這樣 even so 善哉。雖然,公輸盤為我為云梯,必取宋?!赌印す敗?雖然,受地于先王,愿終守之,弗敢易!——《戰(zhàn)國(guó)策·魏策》京國(guó)
京城;國(guó)都。 三國(guó) 魏 曹植 《王仲宣誄》:“我公實(shí)嘉,表揚(yáng)京國(guó)?!?唐 牟融 《贈(zèng)韓翃》詩:“京國(guó)久知名,江河近識(shí)荊。” 明 高明 《琵琶記·聽女迎親》:“若是到京國(guó),相逢處,做箇好筵席?!?/p>
心跡
[the true state of one's mind;true motives or feelings] 思想與行為;猶心事;心情
詳細(xì)解釋見“ 心跡 ”。
亦作“ 心跡 ”。1.思想與行為。 南朝 宋 謝靈運(yùn) 《齋中讀書》詩:“昔余游京華,未嘗廢丘壑;矧乃歸山川,心跡雙寂漠。” 唐 韓愈 《寄崔二十六立之》詩:“西城員外丞,心跡兩屈奇。” 宋 蘇軾 《應(yīng)詔論四事狀》:“思有以少補(bǔ)圣政,助成應(yīng)天之實(shí),使 堯 舜 之仁,名言皆行,心跡相應(yīng),庶幾天下感通?!?清 陳夢(mèng)雷 《西郊雜詠》之十九:“心跡不相從,我思難具陳?!?/p>
(2).猶心事;心情。《宋書·傅亮傳》:“考舊聞於前史,訪心跡於污隆?!?唐 李白 《與韓荊州書》:“此疇曩心跡,安敢不盡於君侯哉?” 清 孔尚任 《桃花扇·哄丁》:“我正為暴白心跡,故來與祭?!?沙汀 《酒后》:“而且一再發(fā)誓要把五畝絕業(yè)捐給善堂,以明心跡?!?/p>
逍遙
逍遙 (xiāoyáo) 自由自在,不受拘束 carefree;be at ease (leisure);be free and unfettered;wander about at leisure喻鳧名句,贈(zèng)張濆處士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