庭前鵲繞相思樹,井上鶯歌爭刺桐
出自唐代佚名《雜曲歌辭。太和第三》:
庭前鵲繞相思樹,井上鶯歌爭刺桐。
。
含情少婦悲春草,多是良人學(xué)轉(zhuǎn)蓬。
注釋參考
相思樹
相傳為 戰(zhàn)國 宋康王 的舍人 韓憑 和他的妻子 何氏 所化生。據(jù) 晉 干寶 《搜神記》卷十一載, 宋康王 舍人 韓憑 妻 何氏 貌美, 康王 奪之,并囚 憑 。 憑 zi{1-1}殺, 何 投臺而死,遺書愿以尸骨賜 憑 合葬。王怒,弗聽,使里人埋之,兩墳相望。不久,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,屈體相就,根交于下,枝錯(cuò)于上。又有鴛鴦雌雄各一,常棲樹上,交頸悲鳴。 宋 人哀之,遂號其木曰“相思樹”。后因以象征忠貞不渝的愛情。 唐 王建 《春詞》:“庭中并種相思樹,夜夜還棲雙鳳凰。” 唐 黃損 《鷓鴣》詩:“而今世上多離別,莫向相思樹下啼?!?/p>
鶯歌
謂鶯啼婉轉(zhuǎn)似歌。亦喻婉轉(zhuǎn)悅耳的歌聲。 唐 杜甫 《憶幼子》詩:“驥子春猶隔,鶯歌暖正繁?!?唐 楊巨源 《春日奉獻(xiàn)圣壽無疆詞》之二:“人醉逢 堯 酒,鶯歌答 舜 弦。” 清 孫枝蔚 《對酒》詩:“鶯歌 雪兒 曲,榆墜 沉郎 錢?!?/p>
刺桐
(1).樹名。亦稱海桐、山芙蓉。落葉喬木。花、葉可供觀賞,枝干間有圓錐形棘刺,故名。原產(chǎn) 印度 、 馬來亞 等地,我國 廣東 一帶亦多栽培。舊時(shí)多入詩。亦以指刺桐之花。 唐 羅鄴 《放鴨》詩:“好倚青山與碧溪,刺桐毛竹待雙棲?!?唐 朱慶馀 《南嶺路》詩:“經(jīng)冬來往不踏雪,盡在刺桐花下行?!?前蜀 李珣 《南鄉(xiāng)子》詞之十:“相見處,晚晴天,刺桐花下越臺前?!?宋 蘇軾 《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?!吩姡骸坝浫〕悄仙纤热眨久藁浯掏╅_。” 清 孫枝蔚 《論詩》詩:“紙作牡丹工剪刻,何如堦下刺桐花?!?/p>
(2).今 福建省 泉州市 的別稱。 唐 時(shí)環(huán)城皆種植刺桐,故稱。亦名 桐城 。 宋 元 時(shí)代yi{1-1}斯{1*1}蘭旅行家東來,常以 刺桐 一名記入其行紀(jì)。《馬可波羅行紀(jì)》中亦以 刺桐 稱 泉州 。
佚名名句,雜曲歌辭。太和第三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8抓起盒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