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追樂地,遙贈(zèng)一沾巾。
出自唐朝蘇颋《春晚送瑕丘田少府還任,因寄洛中鏡上人》
聞道還沂上,因聲寄洛濱。別時(shí)花欲盡,歸處酒應(yīng)春。
聚散同行客,悲歡屬故人。少年追樂地,遙贈(zèng)一沾巾。
注釋參考
少年
少年 (shàonián) 古稱青年男子,現(xiàn)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(gè)階段 early youth (from ten to sixteen) 少年兒童讀物樂地
快樂的境地。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 王平子 、 胡毋彥國 諸人,皆以任放為達(dá),或有裸體者。 樂廣 笑曰:‘名教中自有樂地,何為乃爾也?’” 唐 司空?qǐng)D 《長安贈(zèng)王注》詩:“樂地留高趣,權(quán)門讓后生?!?/p>
沾巾
沾濕手巾。形容落淚之多。 漢 張衡 《四愁詩》:“我所思兮在 雁門 ,欲往從之雪紛紛,側(cè)身北望涕沾巾。” 唐 黃滔 《司直陳公墓志銘》:“愚沾巾宿草,無媿抽毫。” 清 汪懋麟 《朝采投詩慰余秋懷迭韻為答》:“涼雨何分舊與新,每逢搖落欲沾巾?!?/p>
蘇颋名句,春晚送瑕丘田少府還任,因寄洛中鏡上人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