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朝仇遠《菩薩蠻》
翠鸞不隔巫山路。無人肯指行云處。徙倚最高樓。秋波春望愁。先來愁似霧。更下絲絲雨。芳徑濺香泥。苔花滑馬蹄。
注釋參考
絲絲
(1).形容纖細之物。猶言一絲一絲。 唐 司空圖 《燈花》詩之一:“ 蜀 柳絲絲羃畫樓,窗塵滿鏡不梳頭?!?宋 蘇軾 《三月二十日開園》詩之三:“鬱鬱蒼髯真道友,絲絲紅蕚是鄉(xiāng)人?!?明 文徵明 《素發(fā)》詩:“素髮絲絲不滿梳,衰容覽鏡已非吾。” 聞一多 《紅燭·李白之死》:“月兒初還在池下絲絲柳影后窺看,像沐罷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發(fā)一般。”
(2).形容細微的感覺。猶一些、一點。 宋 蘇軾 《江上值雪效歐陽體》詩:“江空野闊落不見,入戶但覺輕絲絲。” 劉半農(nóng) 《靜》詩:“他倆已經(jīng)麻木,不再覺得兩邊肋脅下一絲絲的噏著痛了。”
(3).象聲詞。 茅盾 《子夜》七:“車子已經(jīng)開進他家的大門,車輪在柏油路上絲絲地撒嬌?!?管樺 《二十八宿》:“油燈絲絲地燒著,燈光里飄動著抽煙的煙霧。”
仇遠名句,菩薩蠻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