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王炎《宋可挹挽詩》:
萬卷藏書富,千金市義多。
斯人今止此,造物意如何。
風月空投轄,煙波冷曬蓑。
林間誰掛劍,清淚墮悲歌。
注釋參考
掛劍
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載: 春秋 時, 吳王 壽夢 少子 季札 封于 延陵 ,號 延陵季子 。他出使路過 徐國 , 徐國 國君很愛他的劍。 季札 已心許,準備回來時再送給他。等到回來時, 徐 君已死, 季札 就把劍掛在 徐 君墓上,表示不能因 徐 君已死而違背自己許劍的心愿。后以“掛劍”為懷念亡友或對亡友守信的典故。亦以諱稱朋友逝世。 唐 王維 《哭祖六自虛》詩:“不期先掛劍,長恐后著鞭。” 明 張煌言 《祭定西侯張侯服文》:“徒深掛劍之懷,每阻炙雞之愿?!?蘇曼殊 《答蕭公書》:“今托 穆弟 奉去《飲馬荒城圖》一幅,敬乞足下為焚化於 趙公 伯先 墓前,蓋同客 秣陵 時許 趙公 者,亦昔人掛劍之意。”
清淚
眼淚。 宋 曾鞏 《秋夜》詩:“清淚昏我眼,沉憂回我腸?!?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佞幸·佞人涕泣》:“乃以數(shù)行清淚,再荷收録,終以愛弛?!?郁達夫 《沉淪》一:“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兩行清淚來,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緣故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