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王辟之《于令儀誨人》:
曹州于令儀者,市井人也,長厚不忤物,晚年家頗豐富。
一夕,盜入其室,諸子擒之,乃鄰子也。
令儀曰:“汝素寡悔,何苦而為盜邪?”曰:“迫于貧耳!”問其所欲,曰:“得十千足以衣食。
”如其欲與之。
既去,復(fù)呼之,盜大恐。
謂曰:“汝貧甚,夜負(fù)十千以歸,恐為人所詰。
留之,至明使去。
"盜大感愧,卒為良民。
鄉(xiāng)里稱君為善士。
君擇子侄之秀者,起學(xué)室,延名儒以掖之,子、侄杰仿舉進(jìn)士第,今為曹南令族。
注釋參考
至明
(1).極賢明?!盾髯印ふ摗罚骸疤煜抡摺帘娨玻侵撩髂芎??!薄稘h書·文帝紀(jì)》:“昔先王遠(yuǎn)施不求其報(bào),望祀不祈其福,右賢左戚,先民后己,至明之極也。” 宋 葉適 《國子祭酒李公墓志銘》:“尹言過矣。上至明,豈重 邏 輕尹哉!”
(2).以指賢明的君主。 宋 范仲淹 《用天下心為心賦》:“至明在上,無遠(yuǎn)弗賓?!?/p>
(3).極光明。 漢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觀德》:“天出至明,眾知類也,其伏無不炤也。”
王辟之名句,于令儀誨人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