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宋太宗《緣識》:
何為禪定性心同,解說真如物外空。
幾許修行緣上得,惑多妄想障於聰。
名彰道理千世永,善惡都歸萬法中。
應現(xiàn)機關俱寂默,始知明鑒照昏蒙。
注釋參考
何為
為什么,何故。《國語·魯語下》:“今王死,其名未改,其眾未敗,何為還?” 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·歸心》:“江河百谷,從何處生?東流到海,何為不溢?” 唐 韓愈 《琴操·履霜操》:“兒罪當笞,逐兒何為?” 清 侯方域 《壯悔堂記》:“余向為堂,讀書其中,名之曰‘雜庸’?;蛟唬骸?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,身自滌器,與庸保雜作。子何為其然?’”
(1).干什么,做什么。用于詢問?!逗鬂h書·齊武王縯傳》:“﹝ 劉稷 ﹞聞 更始 立,怒曰:‘本起兵圖大事者, 伯升 兄弟也,今 更始 何為者邪?’” 唐 韓愈 《汴泗交流贈張仆射》詩:“新秋朝涼未見日,公早結束來何為?” 明 馮夢龍 《智囊補·上智·子產(chǎn)》:“ 子產(chǎn)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…… 太叔 曰:‘ 公孫 何為?’ 子產(chǎn) 曰:‘説也?!?/p>
(2).是什么?!逗鬂h書·何進傳》:“大將軍稱疾不臨喪,不送葬,今欻入省,此意何為?” 唐 徐夤 《人事》詩:“平生生計何為者?三逕蒼苔十畝田?!?/p>
禪定
(1).佛教禪宗修行方法之一。一心審考為禪,息慮凝心為定。佛教修行者以為靜坐斂心,專注一境,久之達到身心安穩(wěn)、觀照明凈的境地,即為禪定。又禪為se{1-1}界天之法,定為無se{1-1}界天之法。依其入定程度的淺深,并有四禪(se{1-1}界定)、四定(無se{1-1}界定)的區(qū)分?!秹?jīng)·坐禪品》:“何名禪定?外離相為禪,內(nèi)不亂為定……外禪內(nèi)定為禪定?!薄堕L阿含經(jīng)·第二分十上經(jīng)》:“思維觀察,分別法義,心得歡喜。得歡喜已,便得法愛。得法愛已,身心安穩(wěn)。身心安穩(wěn)已,則得禪定。得禪定已,得如實智。是謂初解脫入?!?清 魏源 《圣武記》卷五:“番僧習禪定者,於冰合時裹一歲糧休焉。”
(2).謂坐禪習定。 唐 賈島 《贈無懷禪師》詩:“禪定石牀暖,月移山樹秋?!?唐 戴叔倫 《題武當逸禪師蘭若》詩:“經(jīng)山涉水向何處,羞見竹林禪定人?!?元 馬致遠 《壽陽曲·煙寺晚鐘》:“順西風晚鐘三四聲,怎生教老僧禪定?”
性心
佛教語。真心。即自性清凈心。《楞嚴經(jīng)》卷一:“性心失真,認物為己,輪迴是中,自取流轉(zhuǎn)?!眳⒁姟?心性 ”。
解說
解說 (jiěshuō) 口頭上解釋說明 explain 詳細解說 以評注說明或解釋 comment真如
佛教語。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譯。謂永恒存在的實體、實性,亦即宇宙萬有的本體。與實相、法界等同義。 南朝 梁 蕭統(tǒng) 《謝敕賚制旨大集經(jīng)講疏啟》:“同真如而無盡,與日月而俱懸?!薄冻晌ㄗR論》卷九:“真謂真實,顯非虛妄;如謂如常,表無變易。謂此真實,於一切位,常如其性,故曰真如。” 明 屠隆 《曇花記·西游凈土》:“霞幢被,寶座趺,靈光隨處現(xiàn)真如?!薄都t樓夢》第八七回:“屏息垂簾,跏趺坐下,斷除妄想,趨向真如?!?范文瀾 《唐代佛數(shù)·佛教各派》:“事物生滅變化,都不離真如。故真如即萬法(事物),萬法即真如。真如與萬法,無礙融通?!?/p>
物外
物外 (wùwài) 世外;世俗之外 aloof from worldly things 飄然物外宋太宗名句,緣識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