泛菊佩萸今已矣,長安不見轉凄悲
出自宋代洪皓《次韻重九登慈恩雁塔帥漕見邀》:
秋高裘馬正輕肥,節(jié)制身兼被召時。
邂逅貴人爭獻壽,逢迎嘉節(jié)競題詩。
心危雁塔勞君詠,家近龍沙感我思。
泛菊佩萸今已矣,長安不見轉凄悲。
注釋參考
泛菊
亦作“泛菊”。古人指重陽節(jié)登山宴飲菊花酒的活動。 唐 李嶠 《九日應制得歡字》詩:“仙杯還泛菊,寶饌且調(diào)蘭?!?唐 岑參 《九日使君席奉餞衛(wèi)中丞赴長水》詩:“為報使君多泛菊,更將絃管醉東籬?!?唐 歐陽詹 《曲江池記》:“泛菊則因高乎斷岸,祓禊則就潔乎芳沚?!?/p>
已矣
已矣 (yǐyǐ) finish;be over 語氣詞連用,加強語,表示事物的發(fā)展變化,可譯成“啦” “已”為動詞,止,完結?!耙印睘檎Z氣詞“了”?!耙岩印笨勺g成“完了”,“算了” 老夫已矣?!濉?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 而今已矣?!濉?袁枚《祭妹文》長安
[Chang'an] 長安地名始于秦朝,西漢、隋、唐等朝的都城,在今陜西西安一帶
詳細解釋(1).古都城名。 漢高祖 七年(公元前200年)定都于此。此后 東漢 獻帝 初、 西晉 愍帝 、 前趙 、 前秦 、 后秦 、 西魏 、 北周 、 隋 、 唐 皆于此定都。 西漢 末綠林、赤眉, 唐 末 黃巢 領導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也曾建都于此。故城有二: 漢 城筑于 惠帝 時,在今 西安市 西北。 隋 城筑于 文帝 時,號 大興城 ,故址包有今 西安城 和城東、南、西一帶。 唐 末就舊城北部改筑新城,即今 西安城 。
(2). 唐 以后詩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稱。 唐 李白 《金陵》詩之一:“ 晉 家南渡日,此地舊 長安 ?!?宋 周密 《武林舊事·淳熙八年》:“雪卻甚好,但恐 長安 有貧者。” 清 龔自珍 《同年馮文江索詩贈行》:“ 馮君 才大行孔修,少年挾策 長安 游?!?/p>
不見
不見 (bùjiàn) 不曾相見 do not see;do not meet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見不著;丟失 be lost;be missing 一輛新自行車轉身就不見了凄悲
哀傷。 唐 李公佐 《南柯太守傳》:“有仙姬數(shù)十,奏諸異樂,婉轉清亮,曲調(diào)悽悲,非人間之所聞聽?!?/p>
洪皓名句,次韻重九登慈恩雁塔帥漕見邀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