滿身沙虱無防處,獨(dú)腳山魈不奈何
出自唐代元稹《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》:
茅檐屋舍竹籬州,虎怕偏蹄蛇兩頭。
暗蠱有時(shí)迷酒影,浮塵向日似波流。
沙含水弩多傷骨,田仰畬刀少用牛。
知得共君相見否,近來魂夢轉(zhuǎn)悠悠。
平地才應(yīng)一頃余,閣欄都大似巢居。
入衙官吏聲疑鳥,下峽舟船腹似魚。
市井無錢論尺丈,田疇付火罷耘鋤。
此中愁殺須甘分,惟惜平生舊著書。
哭鳥晝飛人少見,倀魂夜嘯虎行多。
滿身沙虱無防處,獨(dú)腳山魈不奈何。
甘受鬼神侵骨髓,常憂岐路處風(fēng)波。
南歌未有東西分,敢唱淪浪一字歌。
荒蕪滿院不能鋤,甑有塵埃圃乏蔬。
定覺身將囚一種,未知生共死何如。
饑搖困尾喪家狗,熱暴枯鱗失水魚。
苦境萬般君莫問,自憐方寸本來虛。
注釋參考
滿身
[be covered all over with;have one's whole body covered with] 遍身,全身上下
滿身是血的重傷員
沙虱
亦作“ 沙蝨 ”。 1.一種細(xì)小而極毒的虱子。 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登涉》:“又有沙蝨,水陸皆有,其新雨后及晨暮前,跋涉必著人,唯烈日草燥時(shí),差稀耳。其大如毛髮之端,初著人,便入其皮里,其所在如芒刺之狀,小犯大痛,可以針挑取之,正赤如丹,著爪上行動(dòng)也?!?唐 元稹 《哭女樊四十韻》:“山魈邪亂逼,沙虱毒潛嬰。”《太平廣記》卷四七八引 前蜀 杜光庭 《錄異記·沙虱》:“ 潭 、 袁 、 處 、 吉 等州有沙虱,即毒蛇鱗中虱也。細(xì)不可見。夏月,蛇為虱所苦,倒掛身於江灘急流處,水刷其虱;或臥沙中,碾虱入沙。行人中之,所咬處如zhen{1-1}孔粟粒。四面有五色文,即其毒也?!?明 李時(shí)珍 《本草綱目·蟲四·沙虱》:“按 郭義恭 《廣志》云:沙虱在水中,色赤,大不過蟣,入ren{1|1}皮中sha{1-1}人?!?/p>
(2).石蠶的別名。見 明 李時(shí)珍 《本草綱目·蟲一·石蠶》。
山魈
山魈 (shānxiāo) 獼猴的一種。面部皮膚藍(lán)色,鼻子紅色,吻部有血須,尾極短,多群居,產(chǎn)于非洲西部 mandrill 傳說中山里的怪物 monster不奈何
(1).沒奈何,無可奈何。 唐 張松齡 《漁父》詞:“珍重意、下長波,半夜潮生不奈何?!薄缎瓦z事》前集:“朝廷不奈何,只得出榜招諭 宋江 等?!?/p>
(2).不作難,不難為?!端疂G傳》第三八回:“這廝本事自有,只是粗心膽大不好。在 汀州 牢里,但吃醉了時(shí),卻不奈何罪人,只要打一般強(qiáng)的牢子?!?/p>
元稹名句,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