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代韓愈《伯夷頌》:
士之特立獨(dú)行,適于義而已,不顧人之是非:皆豪杰之士,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。
一家非之,力行而不惑者寡矣;至于一國(guó)一州非之,力行而不惑者,蓋天下一人而已矣;若至于舉世非之,力行而不惑者,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;若伯夷者,窮天地、亙?nèi)f世而不顧者也。
昭乎日月不足為明,崒乎泰山不足為高,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。
當(dāng)殷之亡,周之興,微子賢也,抱祭器而去之。
武王、周公,圣也,從天下之賢士,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,未嘗聞?dòng)蟹侵咭病?br>彼伯夷、叔齊者,乃獨(dú)以為不可。
殷既滅矣,天下宗周,彼二子乃獨(dú)恥食其粟,餓死而不顧。
繇是而言,夫豈有求而為哉?信道篤而自知明也。
今世之所謂士者,一凡人譽(yù)之,則自以為有余;一凡人沮之,則自以為不足。
彼獨(dú)非圣人而自是如此。
夫圣人,乃萬世之標(biāo)準(zhǔn)也。
余故曰:若伯夷者,特立獨(dú)行、窮天地、亙?nèi)f世而不顧者也。
雖然,微二子,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。
注釋參考
雖然
雖然 (suīrán) ——用在上半句,下半句多用“但是”、“可是”、“卻”等與它呼應(yīng),表示承認(rèn)前邊的為事,但后邊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even if though; although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,勞動(dòng)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,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?!斞浮豆枢l(xiāng)》 雖然如此,雖是這樣;即使這樣 even so 善哉。雖然,公輸盤為我為云梯,必取宋?!赌印す敗?雖然,受地于先王,愿終守之,弗敢易!——《戰(zhàn)國(guó)策·魏策》亂臣賊子
亂臣賊子 (luànchén-zéizǐ) 古指不忠不孝,心懷異志的人。后指破壞社會(huì)秩序的人 ministers or generals who rebel against their monarch or collaborate with the enemy; rebels and traitors 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亂臣賊子懼?!睹献印る墓隆? 成語解釋亂臣:叛亂之臣;賊子:忤逆之子。舊指不守君臣、父子之道的人。后泛指心懷異志的人。亂臣賊子出處《孟子·藤文公下》:“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亂臣賊子俱。”使用例句有賊不討,則故君不得書葬,新君不得書即位,所以防亂臣賊子,法至嚴(yán)也。接跡
亦作“接蹟”。足跡前后相接。形容人多。 唐 趙璘 《因話錄·徵》:“銅乳之臭,并肩而立,接跡而趨?!?金 王若虛 《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》:“聲望既隆,求教者接跡而至。” 清 顧炎武 《日知錄·微子之命》:“后之經(jīng)生不知此義,而抱器之臣、倒戈之士接跡于天下矣?!币嘀^相繼。 唐 韓愈 《伯夷頌》:“微二子,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?!?明 劉基 《送黃叔旸歸金華覲省序》:“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訓(xùn),以接跡於古昔圣賢而后已也?!?太平天囯 洪秀全 《原道覺世訓(xùn)》:“歷 漢 文 、 武 、 宣 、 明 、 桓 、 梁武 、 唐憲 ,接跡效尤於后,至 宋徽 又更改皇上帝尊號(hào)?!?/p>
見“ 接跡 ”。
后世
后世 (hòushì) 所有相繼的世代 later ages 后世之謬其傳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禪山記》 后世之君?!濉?黃宗羲《原君》 曠后世而不聞。 后世且行之?!濉?劉開《問說》 為了后世的利益 后代 later generations;descendant 后世子孫韓愈名句,伯夷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蠻多壁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