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經(jīng)事而不知其宜,遭變事而不知其權(quán)。
出自兩漢 司馬遷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
摘自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
解釋: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《春秋》,否則就只會株守常規(guī)之事卻不懂得因事制宜,遇到突發(fā)事件則不知如何靈活對待。
原文摘要:
春秋。春秋文成數(shù)萬,其指數(shù)千。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。春秋之中,弒君三十六,亡國五十二,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(shù)。察其所以,皆失其本已。故易曰‘失之豪釐,差以千里’ 。故曰‘臣弒君,子弒父,非一旦一夕之故也,其漸久矣’ 。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,前有讒而弗見,後有賊而不知。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,守經(jīng)事而不知其宜,遭變事而不知其權(quán)。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,必蒙首惡之名。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,必陷篡弒之誅,死罪之名。其實皆以為善,為之不知其義,被之空言而不敢辭。夫不通禮義之旨,至於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。夫君不君則犯,臣不臣則誅,父不父則無道,子不子則不孝。此四行者,天下之大過也。以天下之大過予之,則受而弗敢辭
注釋參考
守經(jīng)
固守經(jīng)義或常法?!稘h書·貢禹傳》:“朕以生有 伯夷 之廉, 史魚 之直,守經(jīng)據(jù)古,不阿當(dāng)世?!?漢 仲長統(tǒng) 《昌言·雜篇》:“好古守經(jīng)者,患在不變;勇毅果敢者,患在險害?!?宋 曾鞏 《雪詠》:“愿彼守經(jīng)士,幸可繼糗糧。”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河漕·黃河運道》:“今以 沁水 較 濟 汶 ,固云遼遠(yuǎn),然有成蹟可循,則預(yù)防不虞,亦何惜迂道二三程也,然難與守經(jīng)者言矣?!?/p>
不知
是指對于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,和知道的意思相反。變事
突然發(fā)生的重大事件?!妒酚洝ぬ饭孕颉罚骸盀槿顺颊卟豢梢圆恢洞呵铩罚亟?jīng)事而不知其宜,遭變事而不知其權(quán)?!?漢 徐干 《中論·智行》:“見變事則達(dá)其機,得經(jīng)事則循其常?!?明 徐野君 《春波影》第三出:“呀,二娘二娘,你家遭這樣變事!”
司馬遷名句,史記·太史公自序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