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只記得昨夜風聲一片,卻不記得何時醒來,看江上大雪紛飛,想這瑞年,明年麥子定能豐收,只要百姓吃飽我就不愁了。
歌女的舞袖上縈繞著隨風飄來如同柳絮般的雪花,當她舉杯飲酒時雙唇好似爛熟的紅櫻桃,我則在酒杯前吁氣措手,摸著白胡須。
注釋
蘇:蘇醒。
翠袖:指穿翠綠衣裳的歌女。絳唇:紅唇。櫻珠:櫻桃。
鑷:拔除。霜須:白須。
浣溪沙·萬頃風濤不記問答
問:《浣溪沙·萬頃風濤不記》的作者是誰?
答:浣溪沙·萬頃風濤不記的作者是蘇軾
問:浣溪沙·萬頃風濤不記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浣溪沙·萬頃風濤不記是宋代的作品
問:浣溪沙·萬頃風濤不記是什么體裁?
答:詞
問:萬頃風濤不記蘇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萬頃風濤不記蘇 出自 宋代蘇軾的《浣溪沙·萬頃風濤不記》
問:萬頃風濤不記蘇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萬頃風濤不記蘇 的下一句是 雪晴江上麥千車。
問:出自蘇軾的名句有哪些?
答:蘇軾名句大全
浣溪沙·萬頃風濤不記賞析
整首詞境界鮮明,形象突出,情思深婉,作者以樂景表憂思,以艷麗襯愁情,巧妙地運用相反相成的藝術(shù)手法,極大地增強了藝術(shù)的形象性,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內(nèi)心世界。
詞的首句,“萬頃風濤不記蘇”的“蘇”,當指蘇州,舊注中的“公”,當指蘇軾。這一句說的是蘇軾未把蘇州為風災蕩盡的田產(chǎn)記掛心上。
詞上片寫詞人酒醉之后依稀聽見風聲大作,已記不清何時蘇醒過來,待到天明,已是一片銀裝世界。詞人立刻從雪兆豐年的聯(lián)想中,想象到麥千車的豐收景象,而為人民能夠飽食感到慶幸。下片回敘前一天徐君猷過訪時酒筵間的情景。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潔白、輕盈的雪花縈繞中曳,她那紅潤的嘴唇酒后更加鮮艷,就像熟透了的櫻桃。而詞人卻酒筵歌席間,呵著發(fā)凍的手,捋著已經(jīng)變白了的胡須,思緒萬端。
詞人攝取“呵手鑷霜須”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動作,極大地增強了藝術(shù)的形象性和含蓄性,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謫貶的特定環(huán)境中的憂思。這一憂思的形象,襯以白雪縈繞翠袖和鮮艷的絳唇對比強烈,含蘊更豐。
上片比較明快,下片更顯得深婉,而上片的情思抒發(fā),恰好為下片的無聲形象作提示。上下兩片的重點是最末的無聲形象。它們彼此呼應,互為表里,表現(xiàn)了詞人一個晝夜的活動和心境。遣詞、用字的準確形象,也是這首詞的特點。如“不記”二字,看來無足輕重,但它卻切詞序“酒醒”而表現(xiàn)了醉中的朦朧。“但令”一詞,確切地表達了由實景引起的聯(lián)想中產(chǎn)生的美好愿望。“爛櫻珠”,著一“爛”字,活畫出酒后朱唇的紅潤欲滴。
- 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,簡院內(nèi)諸公野外堂依竹,籬邊水向城。蟻浮仍臘味,鷗泛已春聲。藥許鄰人劚,書從稚子擎。白頭趨幕府,深覺負平生。
- 和蘇養(yǎng)直見貽二首羅浮真隱下珠宮,一粒丹砂魏武同。豈但修齡還稚齒,因知韻語盡仙風。潛真已信人非遠,拔宅懸知理可窮。分我刀圭他日事,紅塵先拜紫髯翁。
- 宮詞禁篽春來報踏青,御池波漾碧漣輕。內(nèi)人爭送秋千急,風隔桃花聞笑聲。
- 霜夜月影全無只有星,如何夜色照人清。素娥未必饒青女,不道霜明勝月明。
- 又寄彭澤晝公聞君彭澤住,結(jié)構(gòu)近陶公。種菊心相似,嘗茶味不同。湖光秋枕上,岳翠夏窗中。八月東林去,吟香菡萏風。
- 酬樂天登樂游園見憶昔君樂游園,悵望天欲曛。今我大江上,快意波翻云。秋空壓澶漫,澒洞無垢氛。四顧皆豁達,我眉今日伸。長安隘朝市,百道走埃塵。軒車隨對列,骨肉非本親??溆呜┫嗟?,偷入常侍門。愛君直如發(fā),勿念江湖人。
- 靈云巖路轉(zhuǎn)層岡十里余,武陵傳者亦難如。昔年煉藥仙人室,今日餐霞道士居。洞外蟠花開錦繡,巖前石溜漱瓊琚。猗歟靈氣為時雨,可惜圖經(jīng)闕不書。
- 迷道有感次韻未識大安道,行行多路岐。人言訛近遠,山路倍嵚巘。自有康莊處,多因便捷移。我今知堠子,萬里不須疑。
- 嘉熙戊戌季春一日畫溪吟客王子信為亞愚詩禪只在青山可卜鄰,妻兒語笑意全真。休識字,莫嫌貧,方是安閑第一人。
- 呈趙常德四首東南為最賤,舊說湖南北。及今身見之,價豈不江國。此行為米來,對此增嘆息。人謂使君賢,寧慮有失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