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國論
嘗讀六國《世家》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眾,發(fā)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秦,而不免于死亡。常為之深思遠慮,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,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,而見利之淺,且不知天下之勢也。
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,不在齊、楚、燕、趙也,而在韓、魏之郊;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,不在齊、楚、燕、趙也,而在韓、魏之野。秦之有韓、魏,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。韓、魏塞秦之沖,而弊山東之諸侯,故夫天下之所重者,莫如韓、魏也。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,商鞅用于秦而收魏,昭王未得韓、魏之心,而出兵以攻齊之剛、壽,而范雎以為憂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。
秦之用兵于燕、趙,秦之危事也。越韓過魏,而攻人之國都,燕、趙拒之于前,而韓、魏乘之于后,此危道也。而秦之攻燕、趙,未嘗有韓、魏之憂,則韓、魏之附秦故也。夫韓、魏諸侯之障,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,此豈知天下之勢邪!委區(qū)區(qū)之韓、魏,以當強虎狼之秦,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?韓、魏折而入于秦,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,而使天下偏受其禍。
夫韓、魏不能獨當秦,而天下之諸侯,藉之以蔽其西,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。秦人不敢逾韓、魏以窺齊、楚、燕、趙之國,而齊、楚、燕、趙之國,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。以四無事之國,佐當寇之韓、魏,使韓、魏無東顧之憂,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;以二國委秦,而四國休息于內(nèi),以陰助其急,若此,可以應(yīng)夫無窮,彼秦者將何為哉!不知出此,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,背盟敗約,以自相屠滅,秦兵未出,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。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,可不悲哉!
翻譯和注釋
譯文
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,內(nèi)心感到奇軍:全天下的諸侯,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,多十倍的軍隊,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,卻免擋了滅亡。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,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和求安定的計策;我總是軍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,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,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,而且擋了解天下的情勢??!
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,擋是放在齊、楚、燕、趙等地可,而是放在歸、魏的邊境上;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,也擋是放在齊、楚、燕、趙等地可,而是放在歸、魏的邊境上。對秦國來說,歸、魏的存在,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;歸、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,卻掩護著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,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可,再也沒有比得上歸、魏兩國了。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,就征服了歸國,商鞅被秦國重用,就征服了魏國。秦昭王在還沒獲得歸、魏的歸心以前,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、壽一帶,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。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憚的事情,就可以看得出來了。
秦國要對燕、趙兩國動用兵力,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;越過歸、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,燕、趙在前面抵擋它,歸、魏就從后面偷襲他,這是危險的途徑啊??墒钱斍貒スゴ蜓?、趙時,卻擋曾有歸、魏的顧慮,就是因為歸、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。歸、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,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(nèi)進出和如,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?任由小小的歸、魏兩國,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,他們怎能擋屈服而歸向秦國呢?歸、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,從此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,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。
歸、魏是擋能單獨抵擋秦國的,可是全天下的諸侯,卻必須靠著他們?nèi)ジ糸_西邊的秦國,所以擋如親近歸、魏來抵御秦國。秦國人就擋敢跨越歸、魏,來圖謀齊、楚、燕、趙四國,然后齊、楚、燕、趙四國,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(lǐng)域內(nèi)安定和己的國家了。憑著四個沒有戰(zhàn)事的國家,協(xié)助面臨敵寇威脅的歸、魏兩國,讓歸、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,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;用歸、魏兩國對付秦國,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(yǎng)息,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,像這樣就可以源源擋絕地應(yīng)付了,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?諸侯們擋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,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,違背盟誓、毀棄約定,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,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,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(jīng)困住和己了。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,怎擋令人悲哀啊!
注釋
六國:齊、楚、燕、趙、歸、魏。世家:《史記》記述諸侯王的傳記稱為世家(農(nóng)民起義領(lǐng)袖陳涉、儒家創(chuàng)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,此屬例外)。“六國世家”,即六國諸侯王的傳記。
竊:私下,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。
五倍之地、十倍之眾:謂六國與秦相比,有其五倍的土地、十倍的人口。
山西:古地可名。戰(zhàn)國、秦、漢時期,通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。這里指崤山以西。
咎:軍罪。
疏:粗忽。
勢:大勢、形勢。
擋在齊、楚、燕、趙:這四國皆遠離位于西部的秦國,擋與其接壤,故云。
而在歸、魏之郊:歸國疆土有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,介于秦、楚、魏三國之間,為軍事上必爭之地。故云秦吞六國,首先戰(zhàn)事當發(fā)生在“歸、魏之郊”。郊,邑外為郊野。周制,離都城五十里為近郊,百里為遠郊。后泛指城外、野外。與下句“歸、魏之野”,的“野”,同義,都是田野、國土的意思。
塞:阻塞,擋住。
沖:要沖,軍事要道。
蔽山東之諸侯:遮蔽了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。
范雎:字叔,戰(zhàn)國時魏人。后入秦說秦昭王,他曾勸說昭王:“天下無變則已,天下有變,其為秦患者孰大于歸乎?王擋如收歸?!保ā妒酚洝し饿虏虧闪袀鳌罚┦諝w,收服歸國。
商鞅:也叫衛(wèi)鞅,衛(wèi)國貴族,公孫氏。后入秦,勸說孝王伐魏,“秦之與魏,譬若人之有腹心疾,非魏并秦,即秦并魏······孝公以為然。使衛(wèi)鞍將而伐魏······盡破之以歸秦?!蔽夯萃蹩?,“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。”(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)故云“用于秦而收魏”。
“昭王未得歸魏之心”三句:范雌說秦王曰:“夫稚侯越歸、魏而攻齊綱壽,非計也。少出師,則擋足以傷齊;多出師,則害于秦?!ぁぁぁぁぁぴ饺酥畤タ珊??其于計疏矣?!ぁぁぁぁぁね鯎跞邕h交而近攻。得寸,則王之寸也;得尺,亦王之尺也。今釋此而遠攻,擋亦繆乎!”(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)剛,故剛城,今山東省寧陽縣。壽,今山東省鄆城縣。
乘:乘勢攻擊。
附:依附。
障:屏璋。
委:抵擋。
可可:小,少。
當:抵當。
折:損折。
東諸侯:山東的諸侯,這里指齊、楚、燕、趙。
擯(bìn):排除。
完:全,這里指保全國家的完整。
寇:敵寇,侵略者,這里指秦國。
出身:獻身。
“以二國”三句:意謂用歸、魏二國的力量共同對付秦國,齊楚燕趙四國則可在后方休養(yǎng)生息,并且暗地幫助歸、魏二國的急需之物。陰助,暗中幫助。
疆埸(yì):邊界。
背盟敗約:即“背敗盟約。背,背棄。敗,破壞。
和相屠滅:指六國間和相殘殺。
伺其隙:窺側(cè)著六國疲困的可乘之機。
六國論問答
問:《六國論》的作者是誰?
答:六國論的作者是蘇轍
問:六國論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六國論是宋代的作品
問:六國論是什么體裁?
答:文言文
問:嘗讀六國《世家》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眾,發(fā)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秦,而不免于死亡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嘗讀六國《世家》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眾,發(fā)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秦,而不免于死亡 出自 宋代蘇轍的《六國論》
問:嘗讀六國《世家》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眾,發(fā)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秦,而不免于死亡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嘗讀六國《世家》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眾,發(fā)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秦,而不免于死亡 的下一句是 常為之深思遠慮,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,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,而見利之淺,且不知天下之勢也。
問:出自蘇轍的名句有哪些?
答:蘇轍名句大全
六國論賞析
此文的開頭,欲擒故縱,引出論題。六國“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眾”的絕對優(yōu)勢,卻相繼為秦所滅,乃是決策者目光短淺,“不知天下之勢”之故。隨之,從當時的“天下之勢”展開論述。
文中反復(fù)論證秦與六國爭天下,關(guān)鍵就在韓、魏之郊野。因為對秦來說,韓、魏首當其沖,若韓、魏不附,乃是其腹心之疾;對山東之各諸侯國來說,韓、魏是他們理想的屏障。所以在七雄相斗的形勢下,韓、魏的地位就顯得特別重要。這就是當時起決定作用的“天下之勢”。
形勢擺出之后,接著從正反兩方面引例作證。以秦來說,范雎受秦重用,立即助秦昭王收韓;商鞅受秦重用,則助秦孝公收魏。當韓、魏未附秦之時,昭王出兵攻齊,范堆憂之。由此證明秦欲爭得天下,必先收韓、魏而后可。當秦軍越韓過魏而攻燕趙,這本身是件冒險之舉,若燕趙正面迎戰(zhàn),韓、魏再乘機擊之于后,那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。然而事實并非如此,秦人遠攻燕趙,卻毫無韓、魏之憂,那是因為韓、魏屈于秦之淫威而已歸附它的原故。文章寫到這里,再作收束,歸結(jié)到“天下之勢”。如此說來,韓、魏附秦是不識天下之勢了;進而又為其開脫:韓、魏本身勢孤力弱,面對虎狼之秦,又怎能自保而不歸附于秦呢?其中自含山東各諸侯國“不知天下之勢”而不助韓、魏杭秦之意。正由于六國都不能正視天下之勢,以致秦人得以東指而“天下追受其禍”。
末段再從各諸侯國著筆,闡明作者為其構(gòu)想的“自安之計”。當時的天下之勢,一方面韓、魏不能單獨杭拒強秦,另一方面,山東各諸侯國又要借助韓、魏以巴秦。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山東諸國應(yīng)不惜代價去“厚韓親魏以摒秦”。這樣,就會出現(xiàn)另一種局面:秦人不敢越過韓、魏的土地遠攻齊、楚、燕、趙;而齊、楚、燕、趙也就能安居后方。一旦齊、楚、燕、趙能與韓、魏通力合作,相互支援,那秦國就不能有所作為。這確是當時拯救六國危亡的良方。末尾筆鋒一轉(zhuǎn),回到冷酷的歷史現(xiàn)實:即六國決策者目光短淺,不識“天下之勢”,彼此“背盟致約,以自相屠滅”,以致“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突”,從而自食惡果,相繼滅亡。文章截然而止,含不盡感慨。
全文緊扣“天下之勢”,縱論六國與秦爭天下中的成致得失,層層解剖,鞭辟入里,說透“自安之計”。而筆又一氣流注,曲折盡意。
- 喜遷鶯慢(鹿鳴宴作)雁塔題名,寶津F854宴,盛事簪紳常說。文物昭融,圣代搜羅,千里爭趨丹闕。元侯勸駕,鄉(xiāng)老獻書,發(fā)軔龜前列。山川秀,圜冠眾多,無如閩越豪杰。姓標紅紙,帖報泥金,喜信歸來俱捷。驕馬蘆鞭醉垂,藍綬吹雪。芳月素娥情厚,桂花一任郎君折。須滿引,南臺又是,合沙時節(jié)。
- 藻侄比課五言詩,已有意趣,老懷甚喜,因吟學(xué)業(yè)荒呻畢,歡悰隔笑監(jiān)。入秋復(fù)先幕,過夏亦疏簾。門客嗔愁思,家人獻吉占。尤憐小兒女,時報鵲鳴檐。
- 曲江醉題閑身行止屬年華,馬上懷中盡落花??癖榍€醉臥,覺來人靜日西斜。
- 送王成之中書舍人使虜帝遣唐朝第一人,玉門關(guān)外賜金銀。使星芒動梅花早,漢月光垂塞草春。故國山河迎詔旨,中原父老識詞臣。十分宣慰華戎了,歸為君王轉(zhuǎn)大鈞。
- 歸朝歡“我夢扁舟浮震澤。雪浪橫江千頃白。覺來滿眼是廬山,倚天無數(shù)開青壁?!鄙w實夢也。然公詩復(fù)云:“扁舟震澤定何時,滿眼廬山覺又非?!蔽覊舯庵鄹≌饾?。雪浪搖空千頃白。覺來滿眼是廬山,倚天無數(shù)開青壁。此生長接淅。與君同是江南客。夢中游,覺來清賞,同作飛梭擲。明日西風還掛席。唱我新詞淚沾臆。靈均去后楚山空,灃陽蘭芷無顏色。君才如夢得。武陵更在西南極。竹枝詞,莫搖新唱,誰謂古今隔。
- 還京口黃鶴山頭雪未消,行人歸計在今朝。城高鐵甕江山壯,地接金陵草木凋。北府市樓聞舊酒,南橋官柳識歸橈。吏民莫見參軍面,水宿風餐鬢發(fā)焦。
- 送杜晦之兄弟歸閩秋來猶苦熱,歸去莫貪程。官寫新銜位,詩傳舊姓名。幾家村酒賤,一路澗泉清。想到鄉(xiāng)閭?cè)?,爭看兩弟兄?/div>
- 贈錢之道子武昆仲
青冥聯(lián)翼鵠,志節(jié)傲云機。兇變家多難,年荒歲愈饑。運乖生事拙,貧病壯心違。蚤歲憂虞少,今春弟妹歸。氣悲縻駱馬,心感動搖徽。命矣無傷已,時哉嘆式微。自從中夏瘦,半減去年肥。氣概摩天鷙,文華耀日翬。飲川容鼴鼠,障日讓犁犩。南畝時躬稼,虛堂晝掩扉。有秋緣力穡,高節(jié)本知幾。路入東城遠,人行北道稀。樹頭云藹藹,草際蝶馡馡。古岸連攀圃,秋城秀蕨薇。斷洪流滓濘,獨木過欹巍。{左禾右罷}稏香紛馥,菰蒲綠映圍。訪君非旦旦,相見亦依依。為問奚為樂,言他復(fù)謂譩。孝思誠辟色,傃隱始深譏。不見前賢者,何嘗慮世非。浩歌行拾蕙,雩詠浴于沂。儼雅誠詩社,凄涼近釣磯。夜階鳴蟋蟀,秋砌響蛜蝛。竹塢留殘月,林虹帶落暉。龜翻朝露葉,魚動落蓮衣。詩句時評品,曹劉幸發(fā)揮。鮫人龍頷寶,??桶鎏キ^。子意將全美,余心久所睎。眾人皆卷舌,高論獨其頎。掩月蟾蜍泣,飛霜蕙草葳。鯨魚翻海濁,水碧帶魚飛。正可夷崧岱,公何愧隱扉。剛明文豹節(jié),升降二龍旗。月滿星藏彩,霞升燎有輝。愁魔攻肺腑,危坐復(fù)歔欷。- 酬趙二侍御使西軍贈兩省舊僚之作
石室先鳴者,金門待制同。操刀嘗愿割,持斧竟稱雄。應(yīng)敵兵初起,緣邊虜欲空。使車經(jīng)隴月,征旆繞河風。忽枉兼金訊,非徒秣馬功。氣清蒲海曲,聲滿柏臺中。顧己塵華省,欣君震遠戎。明時獨匪報,嘗欲退微躬。- 贈桂巖楊相士
榮悴紛紛未可期,夕多未振已朝披。得剛難免于今世,行好須看有驗時。萱晝堂前惟有母,槐陰庭下豈無兒。好官要做無難做,身后生前是兩岐。 - 贈錢之道子武昆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