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暮春時節(jié),眺望江面,風雨連天。篷蔽的茅屋里,燭燈鵑滅,悄無人言。連樹林里的黃鶯都停止了鳴叫,惟有杜鵑,在月夜里苦苦哀啼。
啼聲越來越遠,帶著深深的漆黑的影子,驚醒了我的夢,讓人清淚欲灑。年已半百,一畸零人,漂泊在苦旅的路上,想那只故園的杜鵑,帶著故園的山水,讓我不堪聽聞矣。
注釋
杜鵑:鳥名,又稱“杜宇”、“子規(guī)”、“ 鶗鴂”、“怨鳥”。傳 說古蜀國王,名“杜宇”,號“望帝”,禪位于開鵑之士,隱于西山,死后,其魂化為杜鵑鳥。啼聲哀苦,每至血流于喙。
蓬窗:猶蓬戶,即編蓬草為窗,謂窗戶之簡陋?!肚f子·讓王》:“原憲居魯,環(huán)堵之室,茨以生草,蓬戶不完,桑以為柜?!彼蝿⒖讼洞蛳υ姟罚骸芭畲耙嘤芯谑俊!薄都魺粜略挕ぶ琳巳诵小罚骸巴量慌畲俺罴乓梗魺艨熳x解愁頤。”皆可證。
春晚:即晚春,暮春時節(jié)。
杜宇:即杜鵑。
深枝:樹林深處的枝條。
故山:故鄉(xiāng)的山林,即故鄉(xiāng)。
羈旅:寄居他鄉(xiāng)。羈,停留。
鵲橋仙·夜聞杜鵑問答
問:《鵲橋仙·夜聞杜鵑》的作者是誰?
答:鵲橋仙·夜聞杜鵑的作者是陸游
問:鵲橋仙·夜聞杜鵑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鵲橋仙·夜聞杜鵑是宋代的作品
問:茅檐人靜,蓬窗燈暗,春晚連江風雨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茅檐人靜,蓬窗燈暗,春晚連江風雨 出自 宋代陸游的《鵲橋仙·夜聞杜鵑》
問:茅檐人靜,蓬窗燈暗,春晚連江風雨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茅檐人靜,蓬窗燈暗,春晚連江風雨 的下一句是 林鶯巢燕總無聲,但月夜、常啼杜宇。
問:出自陸游的名句有哪些?
答:陸游名句大全
鵲橋仙·夜聞杜鵑賞析
公元1172年(乾道八年)冬陸游離開南鄭,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職,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。據夏承燾《放翁詞編年箋注》,此詞就寫于這段時間。杜鵑,在蜀也是常見的暮春而鳴。它又名杜宇、子規(guī)、鵜鴂,古人曾賦予它很多意義,蜀人更把它編成了一個哀凄動人的故事。(《成都記》:“望帝死,其魂化為鳥,名曰杜鵑。”)因此,這種鳥的啼鳴常引起人們的許多聯(lián)想,住在蜀地的文士關于杜鵑的吟詠當然就更多,杜甫入蜀就有不少這樣的作品。陸游在成都時的心情本來就不大好,再加上他“夜聞杜鵑”,自然會驚動敏感的心弦而思緒萬千了。
上片描述杜鵑夜啼的情景。詞人從景物寫起:“茅檐人靜,蓬窗燈暗,春晚連江風雨?!薄懊╅堋薄ⅰ芭畲啊敝钙浜喡脑⑺?。當然,陸游住所未必如此,這樣寫無非是形容客居的蕭條,讀者不必拘執(zhí)。在這樣的寓所里,“晻晻黃昏后,寂寂人定初”,坐在昏黃的燈下,他該是多么寂寥。同時作者想象出“連江風雨”、“蕭蕭暗雨打窗聲”。其愁緒便躍然紙上?!傲助L巢燕總無聲,但月夜、常啼杜宇?!边@時他聽到了鵑啼,但又不直接寫,而是先反襯一筆:鶯燕無聲使得鵑啼顯得分外清晰、刺耳;鶯燕在早春顯得特別活躍,一到晚春便“燕懶鶯殘”、悄然無聲了,對這“無聲”的怨悱,就是對“有聲”的厭煩?!翱偂弊謧鬟_出了那種怨責、無奈的情味。接著再泛寫一筆:“但月夜、常啼杜宇。”“月夜”自然不是這個風雨之夜,月夜的鵑啼是很凄楚的—— “又聞子規(guī)啼夜月,愁空山”(李白《蜀道難》)—— 何況是此時此境呢! “常啼”顯出這刺激不是一天兩天,這樣寫是為了加強此夜聞鵑的感受。
下片是寫夜聞鵑鳴的環(huán)境,著重于氣氛的渲染。杜鵑,又名杜宇,這種傳說中古代蜀帝靈魂的鳥,常在夜間啼叫,其聲凄厲悲涼,往往觸發(fā)旅人思鄉(xiāng)之情。杜鵑這種“悲鳥”,在這種環(huán)境氣氛里啼鳴,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。接著下片就寫愁苦情狀及內心痛楚。
“催成清淚,驚殘孤夢,又揀深枝飛去?!边@杜鵑竟然可以在發(fā)出鳴叫,催成詞人幾行清淚,驚殘他一枕孤夢之后,又揀深枝飛去?!肮聣簟秉c明:客中無聊,寄之于夢,偏又被“驚殘”?!按叱汕鍦I”,因啼聲一聲緊似一聲,故曰“催”。就這樣還不停息,“又揀深枝飛去”,繼續(xù)它的哀鳴。“又”,表明作者對鵑夜啼的無可奈何。杜甫《子規(guī)》寫道:“客愁那聽此,故作傍人低!”—— 客中愁悶時那能聽這啼聲,可是那杜鵑卻似故意追著人飛!這里寫的也是這種情況。鵑啼除了在總體上給人一種悲凄之感、一種心理重負之外,還由于它的象征意義引起人們的種種聯(lián)想。比如它在暮春啼鳴,使人覺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,它的啼鳴常引起人們時序倏忽之感,如《離騷》“恐鵜鴂之先鳴兮,使夫百草為之不芳”。同時,這種鳥的鳴聲好似說“不如歸去”,因此又常引起人們的羈愁。所以作者在下面寫道:“故山猶自不堪聽,況半世、飄然羈旅!”“故山”,故鄉(xiāng)。“半世”,陸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歲,故說半世。這結尾的兩句進一步表明處境,生發(fā)感慨,把他此時聞鵑內心深層的意念揭示出來了。在故鄉(xiāng)聽鵑當然引不起羈愁,之所以“不堪聽”,就是因為打動了歲月如流、志業(yè)未遂的心緒,而此時作客他鄉(xiāng)更增加了一重羈愁,這里的“猶自……況”就是表示這種遞進?!对~林紀事》卷十一引《詞統(tǒng)》云:“去國離鄉(xiāng)之感,觸緒紛來,讀之令人於邑”(於邑,通嗚咽)。
縱觀全詞,作者先繪景,渲染氣氛,再用對比托出杜鵑夜啼,接著寫啼聲引發(fā)的感受,最后通過聯(lián)想,表達人生的感慨??芍^結構細密,層次分明。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,凄切悲涼的格調,令人品賞難盡,感慨不已。
陸游是在他四十六歲時來夔州任通判的,途中曾作詩道:“四方男子事,不敢恨飄零”(《夜思》),情緒還是不錯的。兩年后到南鄭的王炎幕府里贊襄軍事,使他得以親臨前線,心情十分振奮。他曾身著戎裝,參加過大散關的衛(wèi)戍。這時他覺得王師北定中原有日,自己“英雄用武之地”的機會到了。可是好景不長,只半年多,王炎幕府被解散,自己也被調往成都,離開了如火如荼的前線生活,這當頭一棒,是對作者的突如其來的打擊可以想見。以后他輾轉于西川各地,無路請纓,沉淪下僚,直到離蜀東歸。由此看來,他的歲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對功名的失意、對時局的憂念:“況半世、飄然羈旅!”從這痛切的語氣里,可以體會出他對朝廷如此對待自己的嚴重不滿。
陳廷焯比較推重這首詞?!栋子挲S詞話》云:“放翁詞,惟《鵲橋仙·夜聞杜鵑》一章,借物寓言,較他作為合乎古?!标愅㈧陶撛~重視比興、委曲、沉郁,這首詞由聞鵑感興,由表及里、由淺入深,曲折婉轉地傳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,在構思上、表達上是比陸游其它一些作品講究些。但這僅是論詞的一個方面的標準。放翁詞大抵同于蘇軾、辛棄疾之作,雖有些作品如陳氏所言“粗而不精”,但還是有不少激昂感慨、敷腴俊逸者,揚此抑彼就失之偏頗了。
- 題劍丈夫得寶劍,束發(fā)曾書紳。嗟吁一朝遇,愿言千載鄰。心許留家樹,辭直斷佞臣。焉能為繞指,拂拭試時人。
- 春秋戰(zhàn)國門鮑叔忠臣祝壽吐嘉詞,鮑叔臨軒酒一卮。安不忘危臣所愿,愿思危困必無危。
- 鵲橋仙(和范先之送祐之歸浮梁)小窗風雨,從今便憶,中夜笑談清軟。啼鴉衰柳自無聊,更管得、離人腸斷。詩書事業(yè),青氈猶在,頭上貂蟬會見。莫貪風月臥江湖,道日近、長安路遠。
- 紫陽觀和家兄作相將到靈觀,正值雨初晴?;ń阌饷睿暹b色更清。鶴盤云外影,磬和澗中聲。再拜真人像,還丹愿指明。
- 芭蕉(數歲時作,傳于都下)一種靈苗異,天然體性虛。葉如斜界紙,心似倒抽書。
- 八月七日被命上會稽沿途所歷拙於省記為韻語沛宮魂魄只思歸,不道蒼梧與會稽。帝后精神天陟降,寧分南北與東西。
- 元日鳳歷首春王,三元啟遠昌。衣冠充閭里,云物動笙簧。共舞椒花醉,真成機械忙。人生當此日,何必古羲皇。
- 題徐熙牡丹圖吉祥亭下萬年枝,看盡將開欲落時。卻是雙紅有深意,故留春色緩人思。
- 水調歌頭敗屋擁破衲,驚飆漫颼颸。不離當處人見,操慧上藍游。彈指九州四海,浪說其來云聚,其去等風休。莫作袈裟看,吾道慣聃丘。齊死生,同寵辱,泯春秋。高名厚利,眇若天地一蜉蝣。閑舉前人公案,試問把鋤空手,何似步騎牛。會得個中語,凈土在閻浮。
- 江城子道途急急莫留驂。敝塵衫。困如酣。二載徐州,剛喚作髯參。長記秋風吹別酒,君向北,我來南。來時霜未落寒潭。正山嵐。便平探。嘗遍閩中新荔不論柑。留著歸囊三百首,都直待,見君談。